趙松庭

趙松庭1924年—2002年),男,汉族,浙江东阳人,中國笛子演奏家。揉合了笛子南派笛子北派笛子的吹奏技巧,並借鑑長笛的技巧而創出剛柔並濟的浙派笛子。並將嗩吶的循環換氣法應用到笛子上。[1][2]

生平

趙松庭9歲開始學習笛子,14歲任業餘劇團「正吹」。16歲中學畢業後,加入昆曲坐唱班跟隨葉小苟學習。1947年應父命考入上海法學院攻讀法律。

1949年放棄修讀法律加入文工團。其後參與朝鮮戰爭,1954年於中國東北養傷其間創作《早晨》、《三五七》等笛子曲,並錄制了《早晨》、《和平鴿》、《牧羊歌》等唱片。

1956年,加入浙江民間歌舞團中國音樂家協會,並於第1屆全國音樂周上演奏《早晨》取得成功。同年周恩來邀請趙松庭、傅聰黃虹周小燕等文藝界名人到家中作客,被周恩來提名參加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到西歐訪問。

1956年,趙松庭出版《趙松庭的笛子》。1957年,從俄羅斯世界青年聯歡節回國後被指控為「笛子指揮黨」,並被強迫送往農村勞動。其間,趙松庭從不間斷笛子練習,並在此時創作《歡樂的山谷》及《婺江風光》等曲。1962年,在周恩來及省委的干涉下,趙松庭得以回到浙江民間歌舞團。

在1964年的第5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趙松庭以自行研製的排笛吹奏《婺江風光》和《采茶忙》而獲得好評。上海《文匯報》稱讚《婺江風光》是一首「以樂器寫心靈」的傑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趙松庭被剝奪表演權利。轉而從事笛子研究,在其物理學家弟弟趙松齡的協助下,對計算笛子的音波頻率及其應用、溫度、音準等問題進行研究,為笛子制作提供嚴謹的數據。據估計,趙松庭在整個文革期間共製做了近2000支笛子。

1972年,根據笛子科研的成果,在《樂器科技》中發表《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一文。1973年,在被調回浙江民間歌舞團不久,趙松庭被打為右傾翻案份子,被分配看門、掃地、燒開水等工作。其後培訓出蔣國基杜如松張維良詹永明戴亞等浙派笛子演奏家。1976年,趙松庭往浙江省藝術學校任教,其後任該校名譽校長。

1979年,趙松庭被獲准表演,並演奏其新作《幽蘭逢春》。1980年後,趙松庭分別於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先後於香港台灣南京天津武漢濟南成都重慶內蒙古以及東南亞講學。

1982年,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繳請舉辦《笛子演奏技巧》講座。

家庭

弟弟赵松龄

參考資料

  1. 伍杰主编; 崔运玺, 王伟华, 周昌喜副主编. .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05022938.
  2. 中国名人研究院编; 异天, 戈德主编.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