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米粒組織
超米粒組織是太陽表面的一種特殊的對流胞模式。它是由哈特(A.B.Ha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使用都卜勒速度量測光球上的水平流動(流速約為300至500 m/s,是只有米粒組織十分之一的顆粒)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稍後(20世紀60年代),雷頓(Leighton)、諾伊斯(Noyes)和西蒙(Simon)為超米粒組織建立了約30,000公里的典型尺寸和約24小時的壽命[1]。
起源
長期以來,超米粒組織一直被解釋為一種特定的對流尺度參數,但其起源尚不明確。儘管太陽光球中存在米粒組織是一個有充分記錄的現象,但對於更高階米粒組織模式的真實性質甚至存在與否,仍有很多爭議。一些作者認為存在三種不同的組織規模:直徑為150–2,500公里的典型米粒組織,5,000–10,000公里的中型米粒組織,和超過20,000公里的超米粒組織。米粒組織通常被認為是對流胞形成分級結構的迹象:因此,超級米粒組織在其最上層會碎裂成更小的中型米粒組織,而中型米粒組織又會在其表面分裂成更小的米粒組織。太陽物質將在分離米粒組織的黑暗"通道"中向下流動,分隔在超米粒組織之間的是濃度最高的冷氣體,類似於較小的支流連接於河流。然而,應該強調的是,這張照片具有高度的推測性,根據未來的發現,可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最近的研究[2]顯示了一些證據,表明中型米粒組織是由平均程式引起的重影特徵。
相關條目
- 都卜勒圖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a SOHO/MDI Dopplergram showing supergranular speed patter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ASA: The Sun Does The Wa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nformation at Nature.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ichel Rieutord and François Rincon, "The Sun’s Supergranulation", Living Rev. Solar Phys. 7, (2010), 2. online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ited on June 15, 20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