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懷疑
合理懷疑(英語:),是源於18世紀英國的法律術語[1],在大多數的當事人進行主義式訴訟裡,是驗證刑事罪行時必要的舉證標準。[2]
舉證責任落於檢控的一方,並須要證明其提出的主張已超越合理懷疑,即是說不能在理性自然人心目中存有任何疑點,方能判定被告有罪。
具體認知
美国刑事法律的基础建立于直到超越所有合理怀疑之前,被告被认为无罪。美国最高法院在建国早期就宣布宪法保护被告人的自由,只有通过该准则才能夺取该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2年修订、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正式引入“排除合理怀疑”的概念[3][4][5][6]。
自1945年以来,日本也以“合理怀疑”标准运作,包括“in dubio pro reo”学说,这是由最高法院于1975年在审理一起有争议的谋杀案时提出(见白鸟事件)。不过,这在日本不被认为是一项基本标准,底层法官有时会忽略它。[7]
參考
-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Reasonable Doubt?, HNN.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ebruary 25, 2008.(英文)
- Grechenig, Nicklisch & Thoeni, Punishment Despite Reasonable Doubt - 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 with Sanctions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JELS) 2010, vol. 7 (4), p. 847-867 (ssrn).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 . 法学家. 2012, (5): 52-67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 . 中国刑事诉讼法律网.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 . 中国刑事诉讼法律网.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 Goodman, Carl F.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3: 253. ISBN 978904118903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