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流圈

软流圈(Asthenosphere)是地球地幔的一部分弱塑性变形区域,位于岩石圈的下面、中间圈的上面,其软流圈下界在地表以下180-220km深处。

地球结构,软流圈在岩石圈下层

岩石圈与软流圈的边界,定义在1300°C等温线。此线以上的岩石圈为刚性变形,此线以下的软流圈为黏滞变形。软流圈的下界没有一个确定定义,通常采用温度或者流变学的变形率。在某些地方(如大洋板块深俯冲)软流圈下界可深达700km。

地震波在软流圈的波速下降10%左右,形成一个低速区。这可能是由于软流圈存在部分熔融。大洋地壳下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比较浅(平均在60km深处),地震波在此會突然下降5-10%。在中洋脊,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在大洋地壳下几千米处。

1914年-1915年,巴雷尔·约瑟夫发表8篇关于地壳均衡的系列研究文章,从力学角度(剛性流变性)提出了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野并给其命名。[1][2]该词来源于希腊语单词asthenēs(weak)与单词sphere的组合;推测为塑性状态的超铁镁物质;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岩石圈;因为板块构造论的地幔对流体的运动就是在软流圈中进行,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之上受到对流体的驱动而飘移,故称软流圈。软流圈实现了地殼均衡

虽然早在1926年,就有推测软流圈的存在,但软流圈的证实始于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

参考文献

  1. Barrel, J. .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14, 22 (7): 655–683. Bibcode:1914JG.....22..655B. JSTOR 30060774. doi:10.1086/622181.
  2. . [2018-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