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奏院

進奏院始於唐朝,是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藩镇駐京機構,內設有進奏官,掌报递章奏,承转诏令[1]。名義上是藩鎮與中央的聯絡機搆,而實際是藩鎮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報的情報機搆[2]

稱謂

原機構是稱為「上都邸務」、「留後使」,是藩鎮派駐長安的代表,在大曆十二年(777年)五月被更名為「上都進奏院官」[3]。不過更名之後,時人還是根據舊習慣將進奏院稱為「邸」或者「留後院」,進奏官則稱呼作「邸吏」[4]

沿革

大历十二年(777年)改为上都进奏院,是各州藩镇官员入京时的寓所[5],多建築於东市周边的崇仁坊和平康坊[6]。进奏院還設有进奏官,任務是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故有邸報,費用由地方承擔。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置都进奏院管理各州府进奏官,以京朝官监领。南宋属门下省给事中,元废[1]

運作

唐代進奏院是集中在長安城東市周邊的几個坊內,其中尤以最為繁華的崇仁坊和平康坊為多。而據後來學者的研究,隨着大明宮和興慶宮的修建,以東市為中心,朱雀街東形成了貴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區。這就使這一帶成為唐后期長安城各種情報的集中地,所以進奏院就多選址於此,便於進奏官的日常搜集情報和交通權貴[7]

活動

進奏院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為藩鎮蒐集情報,自有一套通信系統,但主要還是利用官驛的設備[8]。時人稱進奏院「能傳萬里之音,不墜九霄之命」,使得節度使會在朝命正式下達前,早已獲悉當中的內容。進奏院從事情報任務有以下幾樣內容[9]

  1. 從公開途徑傳抄朝廷發布的「報狀」,製作成「進奏院狀報」[10]報給節度使。此種報刊是節度使了解朝廷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皇室動向的主要渠道。
  2. 進奏官會以收買、拉攏等手段秘密刺探情報[11]
  3. 組織間諜從事行刺等地下活動,進奏院這時候會擔當指揮的據點。

紀事

進奏院與藩鎮互助互信,常為藩鎮爭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12]遇地方政權抗命,朝廷也会拿进奏官开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李同捷叛乱,朝廷下诏:“其上都进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后处分。”[13]

參考與注釋

  1.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贺旭志, 贺世庆.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 隋唐间谍机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军事间谍(上)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辽海出版社 2007-09-01
  3. 唐會要》,卷七八《諸使雜錄上》,170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莊,2006
  4. 唐、宋進奏院比較硏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北京師範大學歴史學院 李永 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中國古代國家和社會變遷:國際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 2013
  5. 《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
  6.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长安志》卷8《崇仁坊》,《丛书集成初编》第3210册)
  7. 中国古代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狐假虎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0-05-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8.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臧嵘, 商务印书馆,1997-09
  9.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间谍(特务)组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 赵英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
  10. 又稱為《開元雜報》,新聞史家們認為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份報紙。
  11. 淄青進奏院就曾向本鎮密報判官高沐“潛通朝廷”。公元930年九月,四川進奏官蘇願打聽到安重誨想發兵進攻西川,馬上向孟知祥報告:“朝廷欲發大兵討西川”。
  12.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
  13. 册府元龟》卷123《帝王部》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