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英語:Emotional blackmail,亦可稱「FOG」),是一個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發揚的詞彙,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绪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1][2];它同時也是一個理論,主張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罪惡感(Guilt)〈取其英語首字母縮寫為「FOG」,同時有「如迷霧(fog)般」之雙關語意),是介於控制者與被控制者互動戲碼(play)中,主要的「人際溝通動態」(transactional dynamics)[3]。理解這些動態(dynamics),對於嘗試要從他人的掌控行為(controlling behavior)跳脫出來的人是有用的,同時也有助於克制他們自己為他人做一些令自己不舒服、非己所願、麻煩沉重的、甚至自我犧牲的事物的強迫感[1]。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尔·荣格則用心理陰影(shadow)的概念指出了這種情緒不舒服的根源其實來自當事人內在的陰影[1]。
概述
潛在被勒索者
- 過度在乎別人感受者
- 習慣自我懷疑者
- 無法拒絕不合理要求者
- 渴求他人肯定者
- 有自殺的傾向
- 貶低自己者
道德綁架
道德是一種無明確規範的行為準則,道德綁架指的是在無明確規範的行為準則下,利用道德,令其他人行為上或想法上受到影響,做出違反自主意識的作為。例如年老乘客以「敬老」為由,要求年青的乘客讓座。或者,年長家人向年青家人預告會作出一些激烈行為,使年青家人關心他們。
被勒索者
作用
一些處於較弱勢的人士(如長者),可以透過情緒勒索使他人將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4]
參考文獻
- Storm.mg. .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中文(臺灣)).
- Knee, C. Raymond; Canevello, Amy; Bush, Amber L.; Cook, Astrid.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8–627. [2017-06-16]. doi:10.1037/0022-3514.95.3.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Lab社群實驗室, Social. .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2022-01-19 [202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中文(臺灣)).
- . www.hku.hk. [202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