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尼派復興

遜尼派復興談的是在伊斯蘭教歷史中的某段時期,展現出伊斯蘭教遜尼派政治命運的復興、對遜尼派教義和神學理論的重新關注、以及新的藝術和建築風格的傳播。傳統上,這段復興時期被標示始於公元1055年,到1258年結束。[1]

美國歷史學者理查德·布利埃提出,使用“重回中心”,比用“復興”,或是“文藝復興”更能為這一時期賦予貼切的描述[2]。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遜尼派內部的發展,以及遜尼派與伊斯蘭教什葉派之間的關係。遜尼派學者和領導人為伊制瑪爾(或譯為公議、僉議)而奮鬥,使當時的遜尼派理論發生均值[2]。一些學者聲稱,由於遜尼派復興。而導致之後伊斯蘭世界的科學發生退化[3]

時機

遜尼派復興時期緊隨在什葉派世紀之後。在“什葉派世紀”時,什葉派的勢力因為法蒂瑪王朝(統治非洲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哈姆達尼王朝(統治敘利亞),以及白益王朝(統治伊拉克伊朗)的緣故而竄起。在此期間,什葉派的政體控制伊斯蘭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其核心地區)。遜尼派最高領導者阿拔斯王朝是白益王朝(建都在巴格達)的附庸,而管理麥加麥地那兩個聖城領袖的麥加謝里夫則為法蒂瑪王朝統治。[4]

遜尼派復興始於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卡迪爾一世 (在位期間約991年–1031年)。雖然他受制於白益派而無政治實力,但他仍設法在宗教問題上走上日漸獨立之路。他透過罕百里傳統主義者的支持而把王朝轉變為遜尼派的擁護者,譴責什葉派和理性主義的穆爾太齊賴派(之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對此穆爾太齊賴派給予支持)。在1018年頒布的所謂“卡迪爾信條(Qadiri Creed)”是遜尼派信仰本身的首次表述,強調伊斯蘭信仰應回歸傳統信仰,不應偏離,信條並非定義為反對什葉派。[5][6][7]

公元1055年,遜尼派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從白益王朝手中征服巴格達,代表遜尼派復興從此開始。塞爾柱帝國統治時間大約維持一世紀(在大約公元1150年結束)。塞爾柱人在公元1157年正式被逐出巴格達,而阿拔斯王朝隨後再度興起,遜尼派泛宗教合作也在當時出現,直到蒙古族於公元1258年攻陷及洗劫巴格達為止。[8]

傳播

塞爾柱帝國維齊爾尼札姆·穆勒克(卒於公元1092年)可謂遜尼派的政治和法律復興的頭號人物。他創立以他名字為名的學校,即巴格達尼扎姆神學院。在這所神學院任教的安薩里(卒於1111年)則是神學理論復興的頭號人物。雖然巴格達尼扎姆神學院不是第一所伊斯蘭學校,卻是當時影響力最大者,而遜尼派復興傳播時期的宗教學校都仿效這所神學院的形式而建立。這也是復興時期遜尼派達成同質化的主要原因。[9]

努爾丁(卒於公元1174年)與敘利亞遜尼派復興最有關係:他在大馬士革設立二十間伊斯蘭學校。薩拉丁在公元1171年推翻法蒂瑪王朝,將埃及納入遜尼派之下。他的阿尤布王朝把遜尼派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勢力大為強化。[9]

參見

參考資料

  1. Marks 2010,第168頁.
  2. Berkey 2003,第189頁.
  3. Chaney 2016.
  4. Tabbaa 2011,第13–14頁.
  5. Makdisi, Makdisi George.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 7-8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6. Griffel 2006,第782頁.
  7. Kennedy 2004,第239–240頁.
  8. Tabbaa 2017,第308頁.
  9. Azzam 2016.

參考書籍

  • Azzam, Abdel Rahman. . Islamic Texts Society. 2014.
  • Azzam, Abdel Rahman. . The Muslim World. 2016, 106 (1): 97–108. doi:10.1111/muwo.12126.
  • Berkey, Jonathan P. 需要免费注册.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Chaney, Eric. (PDF) (学位论文). Harvard University. 2016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5).
  • Griffel, Frank. . Meri, Josef W. (编). .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782–783. 2006. ISBN 978-0-415-96690-0.
  • Kennedy, Hugh. Second. Harlow: Longman. 2004. ISBN 978-0-582-40525-7.
  • Makdisi, George. . Donald Sidney Richards (编). . Bruno Cassirer. 1977: 155–168.
  • Marks, Laura U. . MIT Press. 2010.
  • Tabbaa, Yasser.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 Tabbaa, Yasser. . Finbarr Barry Flood; Gülru Necipoğlu (编). . Wiley-Blackwell. 2017: 307–3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