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社團法人全名為社團法人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2015年成立臉書社團,以推動「為孩童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為理念運作,實際參與的公園改建案例近100座。於2018年登記為中華民國社團法人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Taiwan Parks & Playgrounds for Children by Children
簡稱特公盟 (TWPfC)
成立時間2015年成立臉書社團,2018年成立社團法人
創始人林亞玫 (Zoe Lin)
類型非政府组织
法律地位社團法人
服务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領導人林亞玫 (Zoe Lin)
員工数0 位 (皆為志工性質)
目標倡議訴求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遊戲權和兒童參與意權。為孩童爭取兼具安全與身心發展的遊戲空間是倡議的路徑,實踐執行「整個城市都是遊戲場」的方法是使用「遊戲針灸 (Play Acupuncture)」,在城市空間肌理植入豐富多元的各類遊戲類型。
網站ppfcc.org

歷史沿革

2015年,特公盟召集人林亞玫因常去的幾個公園中,磨石子製遊戲器材被拆除,替換塑膠製的罐頭遊戲器材,為了表達抗議與想改善孩童在公園的遊樂空間,於Facebook創立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社團,透過社群網站召集到多位相同想法的家長,建立起組織,並於2015年11月28日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辦陳情記者會,訴求孩子比起塑膠製的「罐頭遊具」更愛有特色、有挑戰的遊具,最終的目標是「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戲場」。[1]

2015年12月,大安森林公園的改建案在特公盟陳情後,公園處改設計為全台第一座符合CNS的恐龍磨石滑梯,於2016年4月開放[2],而特公盟的家長們認為設計上仍有許多不滿之處。而後政府部門邀請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公園的設計,特公盟為此成立宣傳組、網站組、論文摘要組、新北市組,參與各公園的設計案[3]

2018年9月11日,社團法人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完成設立登記。

影響

特公盟自行統計出台北市每位兒童分配到多少公園遊樂設施的數據[註 1],佐證台北市兒童遊樂設施的缺乏[3],開始在全台各地宣講[4][5],參與政府單位的公園改建設計[註 2],截至2021年2月,各地政府已與特公盟合作改建近100座特色公園[11][12],成為各區域的觀光景點[13]。從2015年起特色公園的設立成為一股熱潮,政府單位在這過程中建立起特色公園的設立流程,從事前選址、中期規劃設計到事後的驗收使用,都讓公民參與。有研究結果指出,公園改造過程已扭轉傳統的常規、慣例與思維,比如以最有利標取代最低價標、兒童遊戲權意識抬頭等。[14]

特公盟與時代力量台北市議員黃郁芬林穎孟合作,推動台北市政府制定「街道遊戲執行審核計畫」,制定舉辦兒童街道遊戲活動的法源[15]。有研究指出,透過參與特公盟推廣運動讓女性照顧工作與公共倡議有連結,從中獲得公領域的認可以及對自身的肯定,推廣公民的自覺給其他以女性為主的照顧者[16]

特公盟多次與國際的學研[註 3]交流,學習各國的經驗、理念、設計,台灣與全球正在進行「兒童友善城市倡議」國家組織有互動與連結,公園的改造呼應聯合國主要工作項目的「兒童友善城市(CFC, Child-Friendly Cities)」[18]

特公盟於2016年,與眼底城事一同報名信義房屋舉辦的「2016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徵選,獲得幸福社區組楷模獎[19]。2017年11月,榮獲La Vie「2017創意力100」的年度最佳社會實踐獎[20]。2021年12月,則獲朝邦文教基金會表揚「從個人身體力行、凝聚家庭、社區及政府主管機關對於社區兒童遊戲場安全的重視,並且影響政府主管機關在設置社區公園上更完善的考量,獲得評審極高的評價」,受頒對話影響力獎金牌[21]

特公盟於2018年,在嘖嘖辦理「兒童重返街道遊戲》群眾募資, 推動「街道遊戲」以封街的方式解放城市空間,邀請孩子重回街道進行遊戲。於2019年舉辦三場街道遊戲活動,第三場街道遊戲辦在臺北市大安區鄰里巷弄。同年十月,臺北市政府公告「街道遊戲執行審核計畫」,由體育局擔任對民間單一窗口,協助受理封街遊戲之申請;新北市政府則公告「街道兒童遊戲場申請專區」,由交通局擔任單一窗口,新北市三峽區及樹林區的臺北大學特區的民間私籌「瘋北大兒童上街趣」活動,則成為促成並第一個使用的單位。

相關著作

2019年5月22日,由專業領域涵蓋社區設計、城市共生與公共空間的侯志仁教授主編的《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書籍出版,特公盟的常務理事李玉華受邀以特公盟的案例撰寫第12編「〔環境萌芽〕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城市肌理中植入遊戲種籽」。[1]

同年12月,也受邀在荷蘭伯納德凡里爾基金會(BvLF,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出版的《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兒童視角的城市規劃)》以Christine Yuihwa Lee英文作者名撰寫「Retrieval of Public Play Space for Children in Taiwan(為台灣孩子取回公共遊戲空間)」一篇。[22]

2020年12月31日,特公盟出版書籍《公園遊戲力》,作者為王佳琪、李玉華,編者為林穎青。[23]

注釋

  1. 特公盟統計出:「台北市公園處管轄的公園裏,僅有30組鞦韆、4塊沙坑。以台北市35萬名兒童計算,每1萬名兒童只能分得1組鞦韆;每1.8萬名兒童分得1座攀爬架;每8千名兒童分享1座翹翹板。」
  2. 台北市榮星花園公園[6]天母運動公園[7]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8]福山公園[9]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10]等。
  3. 英國Tim Gill、Adrian Voce、ARUP顧問公司[17]、紐西蘭Catherine Hamilton、日本Ryo Yamazaki、荷蘭伯納德凡里爾基金會(BvLF,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18]等。

參考文獻

  1. 李玉華. 侯志仁 , 编. . 左岸文化. 2019-05-22 [2021-05-06]. ISBN 97898657279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中文(繁體)).
  2. . 三立新聞. 2016-04-08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中文(繁體)).
  3. 陳筑君. . 端傳媒. 2016-04-14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中文(繁體)).
  4. 嘉義市政府. . 2018-09-25 [202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中文(繁體)).
  5. 徐炳文. . 風傳媒. 2021-01-07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中文(繁體)).
  6. 中村加代子. . nippon.com日本網. 2020-04-21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中文(繁體)).
  7. 許鈺屏. . 聯合新聞網. 2020-05-19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中文(繁體)).
  8. 楊文瑄、徐湘芸. . 聯合線上-倡議家. 2018-11-16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中文(繁體)).
  9. 黃旭磊. . 自由時報. 2018-11-01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2) (中文(繁體)).
  10. 林書帆. . 我們的島. 2021-03-29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9) (中文(繁體)).
  11. 陳弋. . 三立新聞網. 2019-11-30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12. 宋秋美. . 太報. 2021-02-01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繁體)).
  13. 陳宛茜. . 聯合新聞網. 2021-01-07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14. 李素馨(Su-Hsin Lee) 、何孟修(Meng-Hsiu He). . 戶外遊憩研究. 2020-12-01, 33 (4): P51–82 [2021-05-15]. doi:10.6130/JORS.202012_33(4).0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15. . ETtoday新聞雲. 2019-09-24 [201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中文(臺灣)).
  16. 鄭珮宸. . 臺灣社會學刊. 2020年6月, (67): P135–191 [2021-05-15]. doi:10.6786/TJS.202006_(67).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17. Punkelephant, 李玉華. . 眼底城市. 2018-11-07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8. 李玉華. . 元智大學全球在地文化報. 2019-06-03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19. .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20. . La Vie. 2017-11-07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21. . 朝邦文教基金會 推動對話力.促進社會正向改變. 2021-12-06 [202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22. Christine Yuihwa Lee. . The 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 2019-06-14: P180–184 [2021-06-23].
  23. 江昭倫. . 中央廣播電台. 2021-01-13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