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屯事件

郑家屯事件,是1916年的8月在中华民国奉天省洮昌道辽源县郑家屯爆发的中日冲突。事情最终以北京政府道歉告终。

漫画中日兵警在郑家屯地方起冲突,《少年》杂志1916年,第6卷,第10期

背景

1905年,日本政府和中国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日本人以保护南满地区铁路为名获得驻兵权。1914年8月,日本军队以在郑家屯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时受到中国警察误击为由进驻郑家屯。事后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继续在郑家屯驻军。[1]

1916年,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满蒙独立运动领袖之一巴布扎布以“反袁复清”为由掀起第二次满蒙独立运动。巴布扎布率部在内蒙古东部一带烧杀抢掠,洮辽镇守使吴俊升在突泉阻击巴布扎布,击毙500多名巴布扎布军队士兵。之后巴布扎布一路败退,张作霖派遣奉军28师阻击并进驻辽源县。[2]

经过

1916年8月13日午后,一名中国儿童在郑家屯吃瓜时,不小心把瓜籽甩在日本商人吉本喜代吉[3][註 1]身上,吉本愤怒后殴打该儿童(另一说法是郑家屯一男孩在街市卖鱼,要价30钱,吉本出价10钱强买[註 2]而发生争执[3]:198,吉本愤怒后殴打男孩)。当时驻扎在郑家屯的一个奉军28师士兵路过上前劝阻,双方发生争执并互殴,由于围观群众纷纷相助中国士兵,因此吉本逃到日本设的警署告状。日本警察川濑[3][註 3]听后,前往28军驻地[3]:198找到该中国士兵,掏出手枪威胁。中国士兵操起一根扁担把川濑打倒在地。后川濑向日本守备队报告,请求支援。[1][4][5]

日本守备队中尉松尾彦治[3]:187带领20余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进入当地奉军驻地,要求寻找与吉本冲突的中国士兵[6]。在争执中,日方将中国士兵胳膊砍断[3]:195,198,此后发生枪战,双方各有伤亡。由于当时28师驻地有约300名中国士兵,因此日本士兵撤出奉军驻地。[4][5]

在军营冲突后第三天凌晨,日本军队派来援兵,在郑家屯郊外架起5门大炮,扬言要炸平郑家屯,同时张贴布告要求郑家屯到四平街不许中国人进入,否则格杀勿论。井上大鬼智[3]:188大尉向辽源县知事靖兆凤要求把28师撤出辽源县。靖兆凤和28师商量后决定将部队开拔城外驻扎。[1]当辽源县知事靖兆凤将中国军队退出消息告知井上、松尾时,井上、松尾却将靖兆凤扣留。第二天以靖兆凤儿子为人质,才将靖兆凤释放[7]

8月24日,日本军队又将郑家屯的奉军营房全部占据,到8月底,在郑家屯的日军达1500余人。日本军队在郑家屯设立领事馆、警察所。[1][5]

处理

北京政府最初让奉天地方当局与日本交涉了结此案,但日本政府拒绝在奉天谈判,要求由日本公使与北京政府直接交涉。从1916年8月19日开始,北京政府外交部与日本新任驻华公使林权助开始对此事谈判。9月2日,林权助向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陈锦涛提出八条要求:[5][4][8]

  1. 严责28师师长冯麟阁
  2. 严惩参与军事冲突的军官和士兵,将28师所有将领免职;
  3. 中国政府向日本士兵公开道歉,命令东北各路长官不准自己的士兵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
  4. 承认日本在南满派驻警察的权力,并增设顾问;
  5. 在南满及内蒙古,中国军队要聘请日本人为军事顾问;
  6. 聘请日本人为军事教习;
  7. 给日本被害者或者遗族予以相当慰藉;
  8. 奉天督军前往关东都督等处谢罪。

1917年1月,郑家屯事件交涉完结,北京政府除去第五、六条外,基本上接受日本所提出的所有条件,同意申饬28师师长,惩办有关军官,赔偿吉本抚恤金500元,出示礼遇日本人的告示,奉天督军向日本关东都督和驻奉天总领事赔礼道歉。[1][5][9]

1917年4月14日,日本军队撤离郑家屯[10]

事后

由于中国军队撤出郑家屯,使原拟包围巴布扎布的计划落空。巴布扎布蒙古叛军,全部更换日军军服,并在日军保护下,炸毁饶阳河桥,切断奉军北调部队追击[11]

此事也让日本政府改变了对华政策,停止支持宗社党,转而扶持张作霖[2]。受到严责的28师师长冯麟阁渐渐远离军界。1917年,冯麟阁支持张勋复辟失败后投身商界。[5]

注释

  1. 日方文献均作“吉本喜代吉”,8月18日督军张作霖、帮办冯德麟向北京政府发出的电报中作“济本喜代吉”
  2. 后藤新平下属、日本政治家、实业家西原龟三在关于此事的评论中称,当时在中国的日侨多有强买强卖的行为[3]:198
  3. 日方文献均作“川濑”,8月18日督军张作霖、帮办冯德麟向北京政府发出的电报中作“河濑”

    参考来源

    1. . 新浪看点. 2018-09-02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2. . 军事中国. 2017-03-22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3. 霍耀林. (PDF). 近代日本研究 (慶應義塾福沢研究センター). 2017, 34: 185–220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24) (日语).
    4. . 腾讯. 2016-08-31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5. . 人民网. 2016-09-18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6. 张忠绂主编. .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2.01: 157–158. ISBN 978-7-5075-3581-5.
    7. 张圻福主编.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01: 55. ISBN 7-80002-737-6.
    8. 齐钟久主编;中国革命博物馆编.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06: 772. ISBN 7-81039-607-2.
    9. . 凤凰网. 2014-01-28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10. 王立章主编;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495. ISBN 7-5073-0890-1.
    11. 赵健英主编;胡续源,魏连生副主编. .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1996.06: 38. ISBN 7-80606-02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