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燦
鄭文燦(1967年7月6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籍,生於桃園市八德區,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曾任桃園市市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發言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桃園縣議員、陳定南競總文宣部主任、立法委員邱垂貞辦公室主任、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副會長。
鄭文燦 | |
---|---|
中華民國第39任行政院副院長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3年1月31日 | |
行政院院长 | 陳建仁 |
前任 | 沈榮津 |
继任 | 鄭麗君 |
桃園市第1任市長 | |
任期 2014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5日 | |
副职 | 列表
|
秘书长 | 列表
|
前任 | 改制直轄市前 吳志揚(桃園縣縣長) |
继任 | 張善政 |
多数票 | 列表
|
中華民國第23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 |
任期 2006年1月25日—2007年4月20日 | |
行政院院长 | 蘇貞昌 |
前任 | 姚文智 |
继任 | 謝志偉 |
桃園縣議會第14屆議員 | |
任期 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 | |
选区 | 第三選舉區 (八德市)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臺灣桃園縣八德鄉(今桃園市八德區) | 1967年7月6日
国籍 | 中華民國 |
政党 | 民主進步黨 |
配偶 | 林俞汝 |
父母 | 鄭連墩(父) 鄭邱碧回(母)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中華民國陸軍 |
军衔 | 少尉 |
学历
| |
经历
|
早年生活
鄭文燦出生於桃園縣八德鄉(今桃園市八德區)豎啣坡腳,家族世代從事農耕,父親是任職於臺灣省政府糧食局桃園管理處(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家中共有5個兒子與2個女兒,父親的薪資所得幾乎僅能勉強支應子女的基本生活開銷。鄭文燦就讀小學5、6年級時,放學後在臺北縣鶯歌鎮的磁磚與木器製造工廠打工[1]。
國中畢業後考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高中畢業後考上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大學時期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與關心公共事務進而決定轉換跑道,考入社會系就讀。這段經驗在其受訪時表示「因為我覺得台灣可以少一個工程師,但是要多一個社會改革者」[2]。1988年擔任臺大學生報社第一屆社長,將校園刊物報紙化;同時兼任台大台灣研究社首屆社長。1989年當選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副會長,推動完成「學生憲章」(學生會自治規程),作為學生自治基礎。
1989年2月28日,策畫台大第一場公開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的追思會、1989年9月28日,策畫跨校大學生與教授的街頭大遊行,推動修改大學法、落實學生自治、教授治校和大學自主等訴求。1990年3月,野百合學運期間擔任決策小組召集人,提出解散國民大會等四大訴求,並促成1992年廢除萬年國會。
從政生涯
1998年,鄭文燦當選桃園縣議員,為全縣最高票。卸任後轉任民主進步黨文宣部副主任,2004年5月升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3]。2006年於第一次蘇貞昌內閣中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為最年輕的閣員。
2014年時獲民進黨提名參選桃園市市長並順利當選,為彼時六都中最年輕的市長[4],並於2018年連任,為桃園市市長選舉有史以來最高票(55.2萬票,後於2022年被張善政以55.7萬票打破紀錄)與最高得票差擊敗中國國民黨候選人的民進黨候選人[5]。
2022年10月8日當選中華民國足球協會理事長[6],在世界盃足球賽結束後稱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並於2023年1月9日辭職[7]。
選舉紀錄
年度 | 選舉屆數 | 選舉區 | 所屬政黨 | 得票數 | 得票率 | 當選標記 | 備註 |
---|---|---|---|---|---|---|---|
1998 | 第十四屆桃園縣議員選舉 | 桃園縣第三選舉區 | 民主進步黨 | 9,163 | 17.37% | ||
2009 | 第十六屆桃園縣縣長選舉 | 桃園縣 | 346,678 | 45.69% | |||
2012 | 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 | 桃園縣第一選舉區 | 82,820 | 44.65% | |||
2014 | 第一屆桃園市市長選舉 | 桃園市 | 492,414 | 51.00% | |||
2018 | 第二屆桃園市市長選舉 | 552,330 | 53.46% |
個人生活
在陸軍總部(現國防部陸軍司令部)服預官役時,曾以小說〈大維的婚禮〉獲國軍第31屆文藝金像獎小說佳作。[9]
配偶林俞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工程師),結婚後才發現鄭文燦的專業是政治工作[10]。
鄭文燦可記住一萬五千多人的姓名,下次見面能立即當場叫出,被蔡英文譽為「人體PDA」[11]。
2009年縣市長選舉時奉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之命,臨危受命參選桃園縣縣長。時值電影《赤壁》上映,蔡英文覺得他跟梁朝偉演的周瑜很像,但講的不是外表,而是周瑜的文武雙全與足智多謀。由於當時民進黨選情不利,蔡英文才會拿周瑜比喻,希望他能為民進黨守住桃園這個半壁江山,只不過當時82公斤,有點胖,「胖周瑜」的稱號因此不脛而走[12]。
鄭文燦2011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文憑。其碩士論文《中國基層選舉演變之分析 尋找民主發展的動力》指導教授為陳明通,口試委員為林佳龍、周繼祥。2022年12月,其碩士學位因為論文抄襲問題被撤銷[13][14]。
任內爭議
桃園鐵路地下化行政院正式核定
在吳志揚時期動工的桃園鐵路高架化工程,突然被鄭文燦以民意希望地下化為由中止,並開始規劃鐵路地下化。遭批手段野蠻粗暴,不但使工程經費從308億暴增至945億(後增至1047億),還延後了鐵路立體化完工日期,並引發桃園鐵路是否需要地下化的爭論。之後鄭文燦表示將學習京都車站的做法為樣本,完成車站與鐵路的地下共構設計,打造北部都市圈最西的桃園地標。[15]但京都車站為平面與高架車站,沒有地下月台與軌道。預計2020年地下化工程動工。[16]完工日期則從2025延後至2026,被議員質疑政策跳票。[17]新北市政府也因完工遙遙無期,設法讓鳳鳴車站與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脫鉤,於2025年如期啟用[18]。
八德國民運動中心天花板掉落事件
2022年9月18日,臺東縣池上鄉發生芮氏規模6.8強震,桃園市震度為3級。啟用約一年的八德國民運動中心五樓的羽球場在地震時天花板輕鋼架及隔音板倒塌掉落[19],幸好現場使用羽球場的民眾迅速逃生傷亡。後承包該工程標案的瑞助營造,被揭發經年發生工安意外,且自2015年以來,該承包商共違反職安法令達199次[20]。隨後鄭文燦因為豆腐渣工程挨批,連夜出面道歉。[21][22]
論文抄襲撤銷碩士學位
2022年10月3日,新黨桃園市議員參選人游智彬和新黨發言人陳麗玲,公開質疑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在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國發所)碩士論文涉嫌抄襲,甚至可能並非鄭文燦自寫,而是由論文工廠(或槍手)捉刀代寫。游智彬稱鄭文燦的《中國基層選舉演變之分析——尋找民主發展的動力》,大量引用中國大陸資料,導致臺灣的「相似性比對軟體」不易查核,游智彬等人透過中國大陸的論文比對系統查核,發現30.27%的文字涉嫌抄襲,像是論文第40頁內容整段引自《從村長選舉制度和實態看中國的住民自治—以四川省調查事例為中心》一文,還沒有加註出處;另224個參考文獻中,有多處未在論文本文中出現。且鄭文燦論文有大量排序錯亂與文字前後不統一等問題,像後半段所有「國立」二字全部消失,推測後半部分是引用中國大陸書籍,該書因政治正確而刪去「國立」2字;而有的中文書目沒有作者及文章名,其實是引自同一本書,但鄭文燦並未標示出處[13]。
2022年12月2日,台大社會科學院學術倫理委員會(學倫會)決定撤銷鄭文燦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取消其碩士學位,同時決議不再續聘該論文指導教授陳明通,永不錄用[23]。
鄭文燦坦承自己的論文有許多疏忽之處,當時交稿時間緊迫,於是先寫內文,加上參考的書籍未在手上,故未能將參考資料一一標明,且當時沒有比對系統可參考,導致疏失。鄭願意接受裁定,並針對論文瑕疵,兩次表示歉意,但直言沒抄襲意圖。林佳龍當時擔任鄭文燦口試委員之一,林佳龍幕僚表示,比對研究生論文是指導教授工作,口試委員通常是指正研究方法的重大謬誤。[24]
足協拖欠巨款相關爭議
2024年3月18日,民眾黨立委黃國昌揭露,中華足協每年拿國家上億的補助,選手們卻被足協欠款不還,連前年的錢還都拖欠,並直指事發時,足協理事長為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秘書長是現任體育署長鄭世忠[26]。黃國昌指早前接到投訴,稱2022年12月中華男足對泰國國際友誼賽,直到現在2024年,連球員的出場費、集訓費、車馬費都還沒給;時任理事長鄭文燦當時還說,球隊睽違3年半首勝、要發30萬獎金鼓勵全隊,結果到現在國腳們一毛都沒有拿到,甚至有球員還未收到出國補助款,就收到足協發出的扣繳憑單[26]。
黃國昌3月20日在財政委員會針對財政部長莊翠雲進行質詢時,針對足球國家隊球員明明沒有收到錢,卻收到中華足協給的扣繳憑單,對此產生質疑。莊翠雲回應,這個案子北區國稅局也有在查,北區國稅局長李怡慧則表示,新莊稽徵所已經發函要求足協說明扣繳稅款是否有誤,並希望於4月2日前回答[27]。
足協3月20日坦承疏失,指是行政疏失。黃國昌在臉書發文痛批,足協此舉擺明就是知道紙包不住火,趕緊出來幫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洗地,並指出足協在聲明已經承認,當初造假的扣繳憑單是由時任秘書長、現任體育署長鄭世忠經手處理[28][29]。
參考資料
- . 自由時報. 2009-11-15 [202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中文(臺灣)).
- 我的學運經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鄭文燦.2014-11-17
- 民主進步黨新任黨務幹部簡歷.2005-02-13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5.
- 謝武雄、邱奕統、李容萍. . 自由時報. 2014-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 . 中國時報. 2018-11-24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中文(臺灣)).
- . 中央社. 2022-10-08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2).
- . 中央社. 2023-01-09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 . 中央社. 2023-01-25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國軍新文藝運動輔導委員會編:《國軍第卅一屆文藝金像獎作品選》(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96),頁417。
- 候選人臉譜 - 桃園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 九合一選舉 - 台灣選舉史上最大規模
- 鄭文燦 最大黑馬 從群眾熱情汲取能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今周刊937期.2014-12-04
- . 中時電子報. 2014-12-24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中文(臺灣)).
- 朱冠諭. . 聯合報. 2022-10-03 [2022-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6).
- 呂欣芷. . TVBS. 2022-12-02 [202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中文).
- 程宗勝. . 新頭殼. 2017-08-13 [2018-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2018-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 謝武雄.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2-22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陳俊雄. . 中時電子報. 2019-03-08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5).
- 陳耿閔. . 台視新聞網. 2022-09-19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 李容萍. .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 朱冠諭. . 聯合報. 2022-09-19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 吳婕瑜. . 上報. 2022-09-19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 謝文哲. . 鏡週刊. 2022-12-02 [202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中文).
- . [2022-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 . 自由時報. 2024-1-5 [2024-4-7].
- . Yahoo News. 2024-03-18 [2024-04-10] (中文(臺灣)).
- Storm.mg. . www.storm.mg. 2024-03-20 [2024-04-10] (中文(臺灣)).
- . Yahoo News. 2024-03-21 [2024-04-10] (中文(臺灣)).
- 謝文哲.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2024-03-20 [2024-04-10]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 ||
---|---|---|
行政院 | ||
前任: 姚文智 |
新聞局局長 第二十三任 2006年1月25日-2007年4月20日 | 繼任: 易榮宗(代理) 正任:謝志偉 |
前任: 沈榮津 |
行政院副院長 第三十九任 2023年1月31日-2024年5月20日 | 繼任: 鄭麗君 |
桃園市政府 | ||
首任 改制前:吳志揚 (桃園縣縣長) | 桃園市市長 第一、二屆 2014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5日 | 繼任: 張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