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婆井
名称与传说
就此井的开凿者,主要有两个传说:一是不知何年的郭婆婆造此井为民解忧;二是晋代郭璞来到此地,称此地或有美泉,后人开凿此井便称之为“郭璞井”。清代毛先舒《郭婆井说》中称“相传为晋郭璞所凿,郭婆井者,俗之讹也”,后又讲述了郭婆一家凿井济民的故事——郭家一家三口都乐善好施,郭公在高士坊造井,后人名郭公井;儿子在江干凿井,名郭儿井;而郭婆开凿的井就是郭婆井;后来一名书生来此处,觉得郭婆井名字不雅,于是取谐音郭璞井,并建坊立庙,郭璞井的名字就流传开来。清代丁丙撰写的《武林坊巷志》共列举22处有关郭婆井的记载,其中5处称郭璞井,15处称郭婆井,2处二者并用,时间跨度上至宋代,下至清末,其中郭璞井的用法最早出现在明代,清代李渔曾作《郭婆井赋》称此地久旱未霖,郭璞路过称此地有甘泉,于是人们开凿此井,还在井上题写“郭璞圣井”。[2]
使用与养护
郭婆井的井水曾和虎跑泉、龙井、玉泉、吴山泉并称为“杭州圣水”。史载明嘉靖年间,杭州半年没有下雨,只有郭婆井照常从石壁中流出;更有称井中不时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红鱼游泳。万历《杭州府志》记载,郭婆井在铁治岭北,酿酒煮药多用郭婆井的井水。清代李渔居住吴山山脚,其《郭婆井赋》赞泉水“不浊不咸”,称其为“美泉”。[4]
2009年6月,杭州市政府对郭婆井在内的三口古井进行保护性修缮,三口井中惟郭婆井仍在使用。当时的郭婆井外观保存情况较好,工程对井内清淤及井底、内壁修缮,并将10个井圈替换为仿古加工石材井圈,再做一个景观墙用来介绍井的历史,此外再铺设排水系统;同时,还要在井的周围设置洗衣台、休憩坐凳、轱辘等汲水设施。[1]2012年,《都市快报》报道郭婆井修缮后三年无人看管,周边杂草丛生、垃圾随意堆放。[2]由于自来水的普及,再加之郭婆井周边很多都改建为高档住宅区,因此前来打井的人已经不多,多为年纪大的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井水的水质也越变越差。[5][4]
- 远观一井十眼
- 井圈近景
- 郭婆井题字
- 养护信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