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
邓华(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原名邓多华,字实秋,男,湖南郴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曾任中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邓华 邓多华 | |
---|---|
第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司令员 | |
任期 1955年3月—1959年10月 | |
继任 | 陈锡联 |
个人资料 | |
字 | 实秋 |
出生 | 宣统二年(1910年)3月19日 清朝湖南省郴州直隶州永宁乡 |
逝世 | 1980年7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 (70歲)
民族 | 汉族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配偶 | 李玉芝 |
儿女 | 子:邓穗[1] |
母校 | 中共中央党校 |
职业 | 军人 |
获奖 | 1级八一勋章 1级独立自由勋章 1级解放勋章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国共产党 |
服役 | 中国工农红军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志願军 |
服役时间 | 1928-1980 |
军衔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年) |
参战 | 第一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
邓华早年参加湘南起义,并担任红一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等职,参与历次中央苏区反围剿战役与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参与平型关战役;后组建冀东挺进军,发动冀东大暴动,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并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他担任辽西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秀水河子战斗、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海南岛战役等,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随后,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指挥朝鲜战争全部五次战役。后担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组织指挥上甘岭战役和 1953年夏季战役等。回国后,邓华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邓华因彭德怀案株连被撤职批斗,贬任四川省副省长。文革结束后,恢复名誉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因病于上海去世。
生平
早期革命生涯
邓华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邓养源为廪生,在乡间坐馆任教[2]:4。邓华幼年读私塾,随后入学郴州新华学校[2]:16。1925年,他进入在长沙岳云中学[2]:21、南华法政学校读书。1927年3月,经易蕴、查夷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30。
马日事变后,邓华返回家乡,次年参加湘南起义,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2]:34-35。4月随朱德、陈毅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会合,邓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第11师33团2营6连党代表、第31团组织干事[2]:43、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等,并出席古田会议。
1930年,邓华随部从福建长汀出发,进攻长沙,进攻受阻后,改攻占吉安市,部队随后扩编为三十六师,邓华任师政治委员,师长为张宗逊[2]:56。1932年,部队改编为六十六师,邓华仍任政委,师长为黄永胜[3],其率部围攻南丰,获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2]:74。随后部队历次改编,1934年6月,邓华进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并于同年十月随部长征。1935年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2大队政治委员,抵达陕北后,邓华任红一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改任红一师政委,尔后又调任红二师政委,率部参加了东征战役,进入山西扩充红军势力[2]:83-85。同年5月返回陕北,他又率部参加指挥山城堡战役[4][2]:85。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政委[2]:87-88,同团长杨得志一同参加平型关战役,在关沟一带伏击日军,并取得胜利[5][2]:94-97。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后改为独立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杨成武搭档。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师改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邓华分任司令员与政委[6][2]:94-97。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7]。
1938年,宋时轮率领的120师雁北支队与邓华率领的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邓华支队”)合组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邓华任政委,共五千三百兵力,挺进冀东,史称“冀东挺进军”[2]:104。该部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大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2]:108;然而部队在日军、伪军的合围下,部队损失惨重,被迫西撤平西,并在撤退途中被伏击,邓华因此请求处分降职[2]:113-114。1938年11月,八路军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0年3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2]:116,期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涞灵战役[8][2]:118。1941年,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1944年2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政委,与旅长黄永胜率部抵达延安[2]:125,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4]。
解放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结束后,邓华抵达东北沈阳,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2]:134。1945年12月,任辽西军区司令员。在参加完秀水河子战斗后,1946年,邓华率部攻占四平,为首战四平。随后4月,其率部参与二战四平,但部队仍然最后撤离。6月,原辽西军区改变为辽吉军区,邓华仍任司令员[9]。1947年,邓华第三次率部参与攻击四平[10]。同年4月,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司令员。随后,辽吉纵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七纵队,邓华为司令员,贺晋年担任副司令,陶铸兼任政委,下辖第19、20、21师[2]:145。
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邓华在没有上级命令情况下,率部攻克法库,国军守军177师因毫无准备而全师覆没[10]。随后十七天内,七纵接连攻克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击溃国军暂五十七、五十一师[2]:149。1948年3月,邓华率部再次进攻四平,并最终占领四平城[11]。同年11月,林彪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与东北的国军进行决战,史称辽沈战役。邓华负责率领七纵、九纵,主攻锦州[10]。经过残酷的巷战,七纵、九纵等相继攻入锦州城,并俘获锦州守将范汉杰等。同年10月,邓华再次率领七纵东进,参与围困廖耀湘兵团的战役,并俘获国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等[12][2]:163。
辽沈战役后,邓华率部随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进入山海关。平津战役初期,中共中央军委预计首先进攻塘沽,在部队进入受阻后,邓华建议放弃计划并改进攻天津,获得批准[2]:166-169[10]。随后,天津战役中,邓华受命指挥东集团,率领七纵、八纵攻入天津,并俘获国军司令陈长捷、刘云翰等人[13]。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战役、广东战役。10月14日攻占广州,11月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邓华被正式授命指挥海南岛战役[10]。并由第十五军团指挥第40军、第43军、加农炮兵第28团、高射炮兵第1团等,与琼崖纵队配合,进攻海南岛。1950年,他以两个军的兵力,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掩护下,分批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进攻围困在海南的薛岳部队,并攻占海口。薛岳被迫撤退台湾岛,解放军遂攻占海南岛全境[14]。此役为解放军首次获胜的渡海战役[2]:184-186。
1950年7月,邓华任战备预备队十三兵团司令员,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准备渡过鸭绿江[2]:187[15]。10月参加朝鲜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朝鲜战争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0]。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2]:229。1952年2月,邓华在前线视察时,遇到美军飞机扫射,车落入悬崖,邓华受伤,被送往沈阳治疗[2]:244。1952年6月,彭德怀回国,改由邓华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战役等[16]。朝鲜停战后,1954年9月5日,他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2]:273。
1954年,邓华回国,2月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7][2]:273-274。1955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同年11月,组织导演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2]:276-277。1959年庐山会议上,邓华因彭德怀案株连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8][2]:288-289。
1960年5月,邓华担任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主管农业机械工作[2]:298-299。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迫害[2]:322-323。1968年,邓华得到解放,并出席了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会后回到四川,被安排出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农机组长。1976年,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8月,邓华被召入北京,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1979年,邓华病重,到广州调养。1980年3月20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对邓华的平反,并恢复名誉[2]:348-349。7月3日,邓华于上海病逝[20]。
纪念文集
《邓华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收入了军事科学院、沈阳军区和包括邓华家乡湖南省委、省政府、郴州市委、市政府以及邓华所工作过的单位、邓华部属和邓华亲属撰写的回忆文章。二是收入了邓华生前亲笔撰写的或起草的文献和遗著。最后收入了邓华生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 蒲德生. . 北京: 中华网. 2010-03-24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 罗印文. .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03512254 (中文(简体)).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261. ISBN 978-7-80237-381-5.
-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1-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军事历史研究部等 编. . 抗日战争时期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36-40. ISBN 7-80137-315-4 (中文(简体)).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449. 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 (中文(简体)).
- 罗印文. . 中国广播网. [2011-08-07].
- 阮家新、秦飞、朱新雄、陈文渊、任德驹、高玉亭、张全明. . 北京平安里3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91: 78. ISBN 7-5065-1406-0.
- 张明金、刘立勤. .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408. ISBN 978-7-5033-2252-5 (中文(简体)).
- 欧阳青. .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399–404. ISBN 978-7-5483-0058-8 (中文(简体)).
- 刘成军. . 中国广播网. [201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 张明金;赵功德.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370. ISBN 978-7-5033-1940-2.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委会.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397. ISBN 978-7-5065-5401-5 (中文(简体)).
- 彭青林. . 海南日报. 2010年10月18日 [201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 王波. . 人民网. [2011-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 邓穗. . 凤凰网. [2011-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20. ISBN 978-7-80237-427-0.
- 《黄克诚传》编写组. .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年: 509. ISBN 978-7-5154-0177-5.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1: 296. ISBN 978-7-80237-427-0.
- 何立波. . 《军事史林》. [2011-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 ||
---|---|---|
前任: 彭德怀 |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954年9月-1954年10月 |
繼任: 杨得志 |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委员 1954年9月-1954年10月 |
繼任: 李志民 (1955年3月起) | |
新頭銜 |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司令员 1954年-1959年 |
繼任: 陈锡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