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三俊

鄭三俊—?),字用章,號玄嶽南直隸池州府建德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科應天鄉試舉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聯捷進士,授北直隸元氏縣知縣,調真定縣知縣,累遷南京禮部精膳司郎中,出為河南歸德府知府。天啟初年,召為光祿寺少卿,後改太常寺卿崇禎元年(1628年),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鄭三俊剛上任時倉庫不足一月之餉,而鄭三俊力祛宿弊,糾正怠忽職守的官員,并與兵部力爭虛冒兵額的開支,不久之後士兵都能吃飽。看見蕪湖淮安杭州三個地方榷關的官員貪污腐敗,鄭三俊也上書彈劾把他們罷免[1]

崇禎八年(1635年)轉任吏部尚書,主持京察,斥罷七十八名不稱職的官員,時論都佩服他辦時公平。接著他又上書請求「議官評、杜請屬、慎差委」三事,都被崇禎帝採納[2]。後來又考績入都,留為刑部尚書

崇禎十年(1637年),因曲庇侯恂下獄,盧象昇等上疏救援,內閣先後擬旨“回話”、“為民”、“提問”,最後,崇禎帝批:“可將三俊罪狀,一一講明,不必更處奏事官。”。家門前懸掛有“天子三問”匾額。崇禎十五年後重新起用為刑部尚書,不久後又取代了李日宣成為吏部尚書。鄭工俊先後舉薦了李邦華劉宗周足以繼任吏部尚書,又薦黃道周史可法馮元颺陳士奇四人,又奏罷不稱職的吏部官員數人。但後來引進了吳昌時,故頗為世所詬病。

家族

父鄭望溪[3]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出自《明史

參考書目

  • 明史》卷二百四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1. 《明史.鄭三俊傳》:「三俊初至,倉庫不足一月餉。三俊力祛宿弊,糾有司尤怠玩者數人,屢與兵部爭虛冒,久之,士得宿飽...蕪湖、淮安、杭州三關皆隸南戶部,所遣司官李友蘭、霍化鵬、任人叔皆貪,三俊悉劾罷之。」
  2. 《明史.鄭三俊傳》:「居七年,就移吏部。八年正月,復當京察,斥罷七十八人,時服其公。旋上議官評、杜請屬、慎差委三事,帝皆採納。」
  3. 丁紹軾《封翁鄭望溪七袠序》
官衔
前任:
徐天寵
明朝真定縣知縣
1601年-1604年
繼任:
薛承教
未知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何廷魁
明朝歸德府知府
1610年-1612年
繼任:
顏悅道
前任:
李日宣
明朝吏部尚書
1640年-1643年
繼任:
李遇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