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坤五

鄭坤五1885年7月16日—1959年4月12日[1]),字友鶴,號虔老駐鶴軒主人不平鳴生高雄楠梓人,祖籍福建漳州[2]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家及畫家,為台灣新舊文學論戰舊文學代表人之一。

鄭坤五
出生(1885-07-16)1885年7月16日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鳳山縣楠仔坑街(今高雄市楠梓區
逝世1959年4月12日(1959歲—04—12)(73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高雄市
墓地 臺灣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堂公墓
国籍 大清(1885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59年)
父母鄭啟祥(父)
許匏(母)
閩南語名稱?
全漢
全羅
臺羅

生平

早年生平

鄭坤五於1885年7月16日生於台南府鳳山縣楠仔坑(今高雄市楠梓區),祖籍中國福建省漳州府[2]。父親鄭啟祥清朝南路營把總,曾駐守打狗港(今高雄港)要塞。乙未割臺時,曾任台灣民主國打狗砲台帶管,遭日軍強大火力擊傷,攜鄭坤五及家人逃歸漳州。不久,鄭啟祥就過世了。鄭坤五回漳州後,進入漳浦中學就讀,12、13歲即工於詩歌。三年後畢業,二姊鄭玉女適嫁於鳳山,於是大約在1900年,坤五便隨母親及妹妹返臺,定居九曲堂[2]

坤五返台後,進入鳳山國語傳習所速成科學習國語(日語),兩年後畢業。1902年開始,擔任台南地方法院鳳山出張所通譯。受鳳山郡安倍利三郎賞識提拔。1920年,奉令擔任首任大樹,年36歲。為感念安倍的提拔,曾著有《戊午早春隨邑宰安倍利三郎閣下赤山湖遊獵》組詩5首。四年後,因詆毀日本政府而被革職。1923年4月1日,鄭氏取得代書許可證[3],開始代書工作[2]

創作生涯

除文學外,鄭坤五也善於繪畫,尤工於畫虎,1924年,鄭氏以作品「雞聲茅店月」,赴東京參加第五回東洋藝術院賞,獲金牌賞。

辭庄長到戰後的這一段時間,坤五進入了創作的巔峰時期。1927年4月15日,《台灣藝苑》創刊,鄭氏任編輯人。迄1930年2月1日,共兩卷30期的內容中,鄭氏為唯一的編輯人,包辦了文學、非文學、文言、白話文、華文、長篇連載小說及小品文,皆出自鄭氏一人之手。[4]

鄭坤五的漢詩作品數量龐大,不論是在《三六九小報》,或是各地詩報上都有他的作品[2]

戰後

二戰後,鄭坤五應光復新社社長黃光軍之邀,擔任該報編輯,並在此時發表長篇小說〈活地獄〉,諷刺日治時期日警虐待台灣人之史事[2]

民國35年(1947年)7月1日,鄭坤五獲聘為省立高雄第一中學國文科專任教員。並以《鯤島逸史》一書送審,取得「台灣省中等國民學校教員甄選合格證」,並也在屏東女中任教,直至1950年退休,時年66歲。

退休後任台灣合會高雄分行總務課長,旋因高血壓心臟病返家療養。

民國48年(1959年)4月12日病逝,葬於九曲堂公墓。

文學理論

鄭坤五在《南音》雜誌上,擁護鄉土文學以及臺語文寫作[5]。於《風月報》及《南方》(二者為同一刊物)雜誌上擁護舊文學。論戰初期,以「革新派」黃文虎為和「捍衛派」的鄭坤五為主。之後逐漸轉為新舊文學論爭,新派以林荊南為首,舊派以鄭坤五為首[2]

在論戰期間,鄭坤五以長篇連載的方式於《南方》雜誌上發表了《鯤島逸史》(未完成),風靡一時。

著作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鄭坤五
  • 鯤島逸史

參考文獻

  1. 謝松山,《新舊文學轉捩點的鄭坤五先生》,頁4~5。
  2. 李陸梅. . 東海大學. 2002年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3. 台南地方法院司法代書人第一七二號認可
  4.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
  5. 鄭坤五,〈就鄉土文學說幾句話〉,《南音》一卷二期,頁14,1932年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