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甜甜香港地

酸酸甜甜香港地》是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國、粵語對白,並由毛俊輝導演、何冀平編劇,音樂的主創人員則有作曲家顧嘉煇、填詞人黃霑、編曲人閻惠昌徐日勤。該劇於2003至2004年間的香港三度上演,並曾移師至杭州上海演出。

酸酸甜甜香港地
表演形式 音樂劇
上演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2003年11月29日—2003年12月7日;2004年1月3、4、9至11日)、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2004年8月27至29日)

場次 18場
語言 中文粵語、普通話)
時長 2小時25分
製作機構 香港話劇團
演員 王維、龔小玲、周志輝、秦可凡、馮蔚衡、劉守正等
導演 毛俊輝
編劇 何冀平
舞台設計 何應豐
燈光設計 李樹生
音樂 香港中樂團(現場中樂演奏)、顧嘉煇(作、編曲)、閻惠昌(編曲、指揮、附加音樂的作曲)、黃霑(填詞)、徐日勤(編曲、西樂指導)、黃華豐(歌唱指導)
形象設計 周倩慧
舞蹈編排 蔣華軒

簡介

非典型肺炎疫潮後,為勉勵香港人,香港政府出資邀請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和香港舞蹈團合作。劇名由黃霑所定[1],劇本改編自何冀平的原創話劇《明月何曾是兩鄉》,藉老麵店福記和新開薄餅店之間的競爭故事,表現香港兩種衝突和融合:回歸後的新移民與本地人、時尚與傳統,以及香港人靈活拚搏的精神。此劇走親民的喜劇路線,以大團圓結局收場[2] [3] [4];並獲形容為何冀平首部「香港主旋律」作品[5]

音樂編制以五十人的中樂團為主力,加上琴、電結他結他、鼓、電子合成器五種西洋樂器,並採用西樂的編曲手法[6]。顧嘉煇表示自己移居溫哥華後因多接觸了西洋音樂,曲風受到影響,為配合情節場景亦加入了新潮的元素如嘻哈[6]。何冀平提供歌詞的意念和草稿,再經黃霑改寫[7],詞風是黃霑一貫的率真淺白[8]

演出

2003至2004年間,此劇在香港演出過三次,首兩次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共14場,第三次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共4場;入座率依次為100%、94%、96%,總觀眾人次則是12439、7685及3650。[9][10]

2004年9月,劇團兩度在中國大陸演出:先是參加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地點為杭州蕭山劇院,及後為上海慈善基金會籌款到上海逸夫舞台演出。為使觀眾適應,加添了普通話對白並佐以字幕。[8][10]

評論

評論界對此劇褒貶不一:對演員的表現大多給予好評,並讚揚舞蹈種類多元、調度良好[8];對音樂方面的普遍形容是通俗、流暢、簡潔[8]。華文戲劇專家方梓勳視之為「『煇黃(指顧嘉煇和黃霑)』公式的變奏」[8]。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占豪認為「東西方音樂(流行及民族音樂)揉合得極為恰當」[8]。音樂人苗傑則批抨音樂欠缺個性,「主題不夠清晰」[8]。亦有論者指出這本非音樂劇,時間緊迫下在已有的劇本上強行插入歌曲和舞蹈,顯得「堆砌」,而且舞蹈員和演員之間沒有交流[11]

其他批評則多集中於編劇,例如人物刻畫薄弱[8];主線橋段陳舊[12];部分情節欠說服力,如由於顧客對象完全不同,薄餅店與老麵店不可能構成直接競爭[13];救星突然降臨的大團圓結局牽強,與港人自力更生的勵志主題產生衝突等[8]

演員

姓名 角色
龔小玲 天娜
王維 冬至
周志輝 福叔
秦可凡 惠嫂
馮蔚衡 一品窩
劉守正 阿強、年輕人
辛偉強 華仔、嫖客
麥青 外省商人
曉華 外省商人妻子
陳麗卿 嬤嬤、遊客
劉紅荳 莉珍、妓女、客人
高瀚文 導遊、神父、客人
孫力民 明哥、棋客
彭杏英 阿美、衛生督察、孕婦
洪迎喜 阿Sa、妓女、公務員
黃慧慈 阿嬌、公務員、教友
李子瞻 張伯、醉漢、客人
郭志偉 收買佬、新的員工、公務員

場幕和曲目

第一幕

分場 曲名 作曲 編曲 填詞
第一場 序曲 顧嘉煇 顧嘉煇、徐日勤
第二場:百年老湯 祈福轉運 黃霑
春風綠華南 閻惠昌
新的Pizza 顧嘉煇、徐日勤
第三場:好景不再
第四場:新的Pizza 新的之歌 顧嘉煇 顧嘉煇、徐日勤 黃霑
第五場:憂患重重 冬至之歌 閻惠昌
第六場:策劃進攻 天娜心聲
第七場:搶客 搶客大戰 顧嘉煇、徐日勤

第二幕

分場 曲名 作曲 編曲 填詞
第八場:送外賣 送外賣 顧嘉煇 顧嘉煇、徐日勤 黃霑
第九場:姻緣石 如果可以
第十場:詭計出籠 惡人先告狀 古曲《昭君怨》 顧嘉煇、閻惠昌
第十一場:掃蕩 千祈洗地 顧嘉煇 顧嘉煇、徐日勤
第十二場:慶功
第十三場:風暴 暴風雨 閻惠昌
第十四場:五味人生 五味人生 顧嘉煇 黃霑
打麵 閻惠昌
第十五場:一桌盛宴 如果可以II
春風再綠華南 閻惠昌
酸酸甜甜香港地 顧嘉煇、徐日勤

獎項及提名

  • 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提名) - 周志輝[14]
  • 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 - 馮蔚衡[15]

影音產品

2006年,DVD發行,嘉利貿易公司出品[16]

參考資料

  1. 何冀平. . 明報月刊.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2. 蕭偉基. . 亞洲周刊(第17卷 48期). 2003-11-30.
  3. 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訪談[J]. 蔡興水. 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04)
  4. 何冀平劇作論[D]. 王威.廣西師範大學2012
  5. 陳冰. . 新民周刊. 2005-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6. 文灼非. . 信報財經新聞. 2003-11-29.
  7. 何冀平. . 文匯報.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8. Tao, Siu Tip.; 涂小蝶.; Xianggang hua ju tuan.; 香港話劇團. . . Xianggang: Xianggang hua ju tuan you xian gong si. 2006. ISBN 9627323047. OCLC 71361982.
  9. . 香港話劇團.
  10. . 香港話劇團.
  11. 慧子. . 大公報. 2003-12-31.
  12. 徐詠璇. . 明報. 2004-01-21.
  13. 秋盈. . 大公報. 2003-12-24.
  14. . 香港話劇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8).
  15. . 香港表演藝術目錄.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16. . yesasi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