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

里加拉脫維亞語 [ˈriːɡa] 立窩尼亞語)是拉脫維亞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
首都
里加
黑頭宮
火藥塔
里加主教座堂
聖約翰教堂
里加城堡
里加三兄弟
聖彼得教堂
由上依序:里加景觀、黑頭宮火藥塔里加主教座堂聖約翰教堂里加城堡里加三兄弟聖彼得教堂
里加旗幟
旗幟
里加徽章
徽章
在拉脫維亞的位置
在拉脫維亞的位置
坐标:56°56′51″N 24°06′25″E
國家 拉脫維亞
建立1225年
政府
  市長馬丁·史達基
面积
  首都324 平方公里(125 平方英里)
  陸地275.5 平方公里(106.4 平方英里)
  水域48.50 平方公里(18.73 平方英里)  15.8%
  都會區10,133 平方公里(3,912 平方英里)
人口(2018)[1]
  首都633,071人
  密度1,954人/平方公里(5,061人/平方英里)
  都會區1,018,295(里加計畫區
  都會區密度101.4人/平方公里(263人/平方英里)
时区歐洲東部時間UTC+2
  夏时制歐洲東部夏令時間UTC+3
網站http://www.riga.lv
官方名称里加历史中心
類型文化遗产
標準ii, i
评定时间1997年
參考編碼[2]
地区欧洲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3]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語源

對於「里加」一名的由來有多種理論推測:

  • 取自立窩尼亞語「ringa」,「循環」的意思,指該地是由道加瓦河支流的迴路形成自然古港口。[4][5]
  • 衍生自道加瓦河支流Rīdzene河的德語名Riege。[6]
  • 亞伯特主教宣稱他自己通過他的攻勢征服當地人並改變了他們的信仰,就像拉丁文「rigata」(澆灌),意味著「將基督教澆灌進信仰異教的貧瘠之地」。[7]

然而,最可靠的已有的解釋是由德國歷史學家Dionysius Fabricius(1610年)所認定的,即「里加」一名來自該地在貿易路線中的地位:[8]Riga nomen sortita est suum ab aedificiis vel horreis quorum a litus Dunae magna fuit copia, quas livones sua lingua Rias vocare soliti.(拉丁語) (里加得名於杜納河畔大量興建的房屋和倉庫,這在利窩尼亞人的語言中通常被稱作Riae)。[9]拉脫維亞語rīja中的j在德語中硬化為g。

歷史

自古以來道加瓦河就是一條貿易路線,是維京人經德維納河—涅伯河線去往拜佔庭之路的一部分。[10]一個位於道加瓦河口15 km(9.3 mi)處,即今日里加的被記作Duna Urbs的受保護的自然港口在公元2世紀就有記載。[10]立窩尼亞人在此定居。

黑頭宮里加老城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里加在中世紀作為維京人的貿易中心開始發展起來,[10] 里加的居民主要從事捕魚、放牧和貿易,後來發展手工具業(骨骼、木材、琥珀和鐵)。[10]

立窩尼亞韻律詩編年史》證實里加早在12世紀就已經是貿易中心,將其引述為portus antiquus(古老的港口)並描述住宅和倉庫被用來貯存大部分的亞麻和皮革。[10] 德國商人開始到達里加,在1158年建立鄰近的定前哨站。

伴隨著德國商人的腳步塞格貝格的梅因哈德[11]抵達此地並讓立窩尼亞原始宗教信仰者皈依基督教。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經到達拉脫維亞,很多拉脫維亞人早已受洗。[10][11]梅因哈德與立窩尼亞人共處,在里加上游的Uexküll(今伊克施基勒)營建城堡和教堂,並在此建立他的教區。[11]而立窩尼亞人仍然信仰原始宗教,梅因哈德於1196年在Uexküll逝世,未能完成他的傳教使命。[12]1198年,貝特霍爾德主教帶著一支十字軍部隊抵達,[12]並下令強制基督教化[10][11]貝特霍爾德在他的部隊被擊敗以後逝世。[12]

里加的亞伯特在1199年成為利沃尼亞教區的主教,他在1200年帶領23艘船艦及500名十字軍抵達里加,並成立聖劍兄弟騎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13]

里加提供了西歐與波羅的人或俄羅斯的貿易路線,後來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漢薩同盟。漢薩同盟也讓里加的政治與經濟更加穩定,讓里加可以度過後來的政治動盪。

16世紀中葉時的里加
1650年時的里加

里加在1522年接受了宗教改革的主張,結束了大主教的統治權力。隨著條頓騎士團在1561年沒落,里加成為自由城市達20年之久。直到1581年時,里加受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影響。里加在1621年受到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當時他參加了三十年戰爭)的統治。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羅斯-瑞典戰爭期間,里加受到俄羅斯的攻擊。直到1710年時,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之一,並且保持自治的地位。不過在1710年,在大北方戰爭的影響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俄羅斯與瑞典後來簽訂《尼斯塔德條約》,里加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領土,這也象徵瑞典統治時期的結束,俄羅斯霸權的開始。里加逐渐发展成一座工業化的港口都市。這樣的狀態持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結束。

雖然波羅的海地區經過長久的改變與戰爭,波羅的海德國人仍然在里加擁有優越的地位。在幾個世紀裡,里加都使用德語為官方語言,直到俄語在1891年成為新官方語言為止(因為俄羅斯帝國推行俄羅斯化的緣故)。於是,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德國人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種族。也因為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的崛起使得里加成為拉脫維亞民族復興的中心。1905年發生的俄羅斯革命(由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人黨 所主導)則達到社會主義活動的巔峰。

里加緊接著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德國軍隊在1917年進入里加,而1918年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則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德國。不過因為1918年11月簽訂的康邊停戰協定,德國放棄拉脫維亞的主權,促使拉脫維亞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宣布獨立。拉脫維亞在1918年11月18日正式宣布獨立,里加於是成為拉脫維亞的首都。

大約1900年時的明信片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1918年-1940年),拉脫維亞將注意力從俄國轉向西歐國家,建立了一個民主的議會制政府。英國德國取代俄羅斯成為拉脫維亞主要的貿易夥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里加在1941年被蘇聯所佔領,而納粹德國則在1941年至1944年間佔領這個城市。在這段時期,波羅的海德國人被強制送回德國,而猶太人則被迫進入猶太人社區,並在開瑟瓦德(Kaiserwald)與Salaspils建造集中營

紅軍後來再度於1945年佔領里加,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里加幾乎失去3分之一的人口。里加也開始工業化,並從拉托維亞其他地區湧入大量的人口進入里加,特別是俄羅斯人,並因此改變人口結構。

廉價航空公司航線在2004年開始服務里加,並因此逐漸吸引大量的觀光客進入[14]

氣候

里加處於大陸性濕潤氣候区域,一、二月是最寒冷的季節,平均溫度為−2 °C(28 °F),不過每年最寒冷的時候幾乎都會達到−20 °C(−4 °F)−25 °C(−13 °F)之間。因為靠近海洋,所以秋季多霧,降雨也比較頻繁。里加的夏季則是溫暖潮濕,平均溫度為18 °C(64 °F),最高溫通常會超過30 °C(86 °F)

里加(平均值1991-2020,极端值1885年至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0.2
(50.4)
13.6
(56.5)
20.5
(68.9)
27.9
(82.2)
30.5
(86.9)
34.0
(93.2)
34.5
(94.1)
33.9
(93.0)
29.4
(84.9)
23.4
(74.1)
17.2
(63.0)
11.8
(53.2)
34.5
(94.1)
平均高温 °C(°F) −0.1
(31.8)
0.3
(32.5)
4.8
(40.6)
11.9
(53.4)
17.8
(64.0)
21.3
(70.3)
23.8
(74.8)
22.7
(72.9)
17.3
(63.1)
10.5
(50.9)
4.8
(40.6)
1.4
(34.5)
11.4
(52.5)
日均气温 °C(°F) −2.1
(28.2)
−2.0
(28.4)
1.5
(34.7)
7.4
(45.3)
13.0
(55.4)
16.7
(62.1)
19.3
(66.7)
18.3
(64.9)
13.4
(56.1)
7.5
(45.5)
3.0
(37.4)
−0.3
(31.5)
8.0
(46.4)
平均低温 °C(°F) −4.5
(23.9)
−4.6
(23.7)
−1.7
(28.9)
2.9
(37.2)
8.2
(46.8)
12.4
(54.3)
14.9
(58.8)
14.1
(57.4)
9.8
(49.6)
4.9
(40.8)
1.1
(34.0)
−2.4
(27.7)
4.6
(40.3)
历史最低温 °C(°F) −33.7
(−28.7)
−34.9
(−30.8)
−30.3
(−22.5)
−13.1
(8.4)
−5.5
(22.1)
−2.3
(27.9)
4.0
(39.2)
0.0
(32.0)
−4.1
(24.6)
−9.5
(14.9)
−20.5
(−4.9)
−31.9
(−25.4)
−34.9
(−30.8)
平均降水量 mm() 46.5
(1.83)
40.1
(1.58)
34.1
(1.34)
35.0
(1.38)
47.5
(1.87)
65.0
(2.56)
79.5
(3.13)
77.9
(3.07)
67.1
(2.64)
75.6
(2.98)
56.3
(2.22)
50.2
(1.98)
674.8
(26.58)
平均降雪量 cm() 25.0
(9.8)
23.6
(9.3)
15.7
(6.2)
5.2
(2.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2
(0.5)
7.0
(2.8)
22.0
(8.7)
99.7
(39.3)
平均降水天数(≥ 1.0mm) 9.4 7.0 8.2 8.0 7.7 8.9 11.2 10.9 12.3 11.6 12.5 12.2 119.9
平均相對濕度(%) 87.9 85.2 79.4 69.7 67.7 72.0 74.2 76.7 81.1 85.1 90.2 89.4 79.9
月均日照時數 36.6 64.2 141.2 203.6 286.7 282.2 291.2 250.4 166.7 95.5 36.1 24.4 1,878.8
平均紫外线指数 0 1 2 3 5 6 5 5 3 1 0 0 3
来源1:拉脱维亚环境、地质与气象中心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unshine)[15][16]
来源2:NOAA (precipitation days 1961-1990),[17] Weather Atlas,[18] and World Weather Online (snowfall)[19]

經濟

商業與旅遊業對於里加近年來的經濟成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大部分前往里加的觀光客是經由里加國際機場,這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機場,它曾在2001年因慶祝里加建城800年而進行整修與現代化。里加在最近幾年將會產生重大的改變。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開始於2007年秋天建造,並預計在2010年完工[20]。對於道加瓦河左岸中心區域的開發計畫也在市議會進行討論。而在Ķīpsala地區所進行的摩天大樓建設則產生相當大的爭議。達文西複合建築(25層)與2棟稱為Z塔(30層)的高層建築已經開始進行建設[21][22]。拉脫維亞幾乎所有重要的金融機構都位於里加,包括拉脫維亞的中央銀行-拉脫維亞銀行。近年來,外國的商業貿易活動在里加也逐漸增加,尤其是在2004年5月1日拉脫維亞加入歐盟之後。拉脫維亞有超過50%的公司在里加進行登記[23]。里加港也是一個重要的貨物航運中心。它是波羅的海地區一個主要的港口,而且在最近幾年內預期會因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的貿易而成長。

交通运输

里加國際機場是里加唯一機場,並有提供商業服務。從1993年至2004年間,里加的空中交通成長了2倍。渡輪航線往返里加、基爾呂貝克斯德哥爾摩之間。里加也是木材運輸的主要轉運港口,也是拉脫維亞的鐵路運輸中心。里加南部地區一座新的橋樑在2008年完工,並在11月7日通車[24]。這座橋樑是波羅的海國家近年來最大的建築計畫,將可以減少城市中心的交通阻塞[25]。另一個大型的建築計畫是在北邊的走廊上[26],預計在2010年開始。

人口

年度 人口
1767年19,500
1800年29,500
1840年60,000
1867年102,600
1881年169,300
1897年282,200
1913年517,500
1920年¹185,100
1930年377,900
1940年353,800
年度 人口
1941年335,200
1945年²228,200
1950年482,300
1955年566,900
1959年580,400
1965年665,200
1970年731,800
1975年795,600
1979年835,500
1987年900,300
年度 人口
1990年909,135
1991年900,455
1992年889,741
1993年863,657
1994年843,552
1995年824,988
1996年810,172
1997年797,947
1998年786,612
1999年776,008
年度 人口
2000年764,329
2001年756,627
2002年747,157
2003年739,232
2004年735,241
2005年731,762
2006年727,578
2007年722,485
2008年719,613
2009年680,74

里加在2008年的人口為719,613人,也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雖然自從1991年開始人口就逐漸減少[27]。造成人口減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外移與低的生育率。有些人估計里加的人口在2050年時可能只剩下目前的50%[28]。根據2008年資料顯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42.3%,俄羅斯人則佔41.7%,白俄羅斯人佔4.3%,烏克蘭人佔3.9%,波蘭人為2.0%,其他民族合計為5.8%[29]。而2006年時的人口組成則是: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59%,俄羅斯人則佔28.5%,白俄羅斯人佔3.8%,烏克蘭人佔2.5%,波蘭人2.0%,1.4%則是立陶宛人,其他民族合計為2.4%[29]。因為拉脫維亞在1991年獨立的緣故,蘇俄時代的移民不再自動取得公民權,其中一些人於是遷居至其他地區,造成人口減少。從1989年至2007年之間,因為一些移民的遷徙造成俄羅斯人從47.3%降低到42.1%,而拉脫維亞人則從36.5%上升到42.3%。拉脫維亞人在2006年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民族[30]

教育

里加擁有的众多高等學術教育機構:

  • 拉脫維亞大學
  • 拉脱维亚美术学院 (Latvijos dailės akademija)
  • 里加工業大學
  • 斯特拉金什大学
  • 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里加分校(Rigas Ekonomikas Augstskola)
  • 里加法律高等研究院 (Rīgas Juridiskā augstskola)
  • 商业和金融学院 ( Banku Augstskola )
  • 图立巴大学 (Turiba University)

著名景點

里加歷史中心
世界遗产
里加歷史中心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 拉脫維亞欧洲和北美地区
標準 (i) (ii)
参考编码852
登录年份1997(第21屆會議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里加老城是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歷史中心,位於道加瓦河東岸,城以其古老的教堂著稱,例如里加主教座堂和聖彼得教堂,新舊城區則是由自由大道(位於自由紀念碑)相連,街區的總面積為 0.944 平方公里:

  • 里加主教座堂新教的主教座堂,可能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教堂,建於13世紀,歷史上曾經數次改建。它擁有一台1844年的華麗管風琴
  • 里加聖雅各伯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 里加圣诞主教座堂东正教的主教座堂。
  • 里加聖彼得教堂:擁有123公尺高的塔樓。
  • 聖約翰教堂(St. John's Church):一棟13世紀小教堂,位於聖彼得教堂的後方。
  • 里加城堡:內部為拉脫維亞歷史博物館外國藝術博物館及總統官邸。
  • 火藥塔:里加古城牆上惟一保留下來的塔樓,內部是拉脫維亞戰爭博物館
  • 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保存1940年至1991年間佔領拉脫維亞各種勢力的相關文件。
  • 里加廣播電視塔:為歐洲第三高塔。
  • 里加動物園
  • 里加馬戲團:唯一一個永久設立在波羅的海國家的馬戲團
  • 里加歷史及航海博物館(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是里加及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及最古老的博物館。
  • 自由纪念碑,1935年揭幕,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年-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兴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
  • 阿尔伯特街等街道,拥有世界一流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精美建筑。

知名人物

友好城市

里加与下列城市结为友好城市[31]

參考資料

  1. . Statistikas datubāzes.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2.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3. (PDF). unesco.org: p. 3 (67). [2009-05-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9).
  4. . Cities Environmental Reports on the Internet. [2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07) (拉脱维亚语).
  5. . [24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December 2008).
  6. . www.riga.lv. [10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February 2012).
  7. . www.riga.lv. [26 June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07).
  8. Vauchez et al.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 Routledge, 2001
  9. Fabrius, D. Livonicae Historiae Compendiosa Series, 1610
  10. Bilmanis, A. Latvia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Latvian Legation. 1947.
  11. Vauchez et al.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 Routledge, 2001
  12. Germanis, U. The Latvian Saga. 10th ed. 1998. Memento, Stockholm.
  13. . Riga City Council. [200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14. Charles, Jonathan. . BBC News. 2005-06-30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15. . 拉脱维亚环境、地质与气象中心. [March 17,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拉脱维亚语).
  16. . 拉脱维亚环境、地质与气象中心. [March 17,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拉脱维亚语).
  17.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1).
  18. . Weather Atlas. Yu Media Group. [6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英语).
  19. d.o.o. . Weather Weather Online. [29 August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英语).
  20. . gaismaspils.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21. . emporis.com.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22. . vertikalapasaule.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5).
  23. . lursoft.lv. [200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3) (拉脱维亚语).
  24. . rdpad.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25. . dienvidutilts.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5).
  26. . ziemelukoridors.lv. [2007-08-21].
  27. . csb.gov.lv.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0).
  28. Heleniak, Timothy.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February 2006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9).
  29. . Riga City Council.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30. . csb.gov.lv.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8).
  31. . Riga City Council. [200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里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