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

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水湳洞地區。這套礦業用水圳系統規劃建成於1933-1935年間,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接手經營金瓜石礦山後,為供應新建的水湳洞選煉廠所需水源而興建,與金水地區金銅礦業發展有密切關聯。目前仍留存多處圳道及圳橋遺構,於2005年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1]

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
外九份溪圳橋及下方鋼筋水泥造人行橋和清代石砌拱橋
位置 臺灣新北市瑞芳區 金瓜石段15-5、20-8地號
建成时间1933-1935年(昭和8-10年)
官方名称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
類型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评定时间2005年8月11日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天

興建緣由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1933(昭和8)年接收經營金瓜石礦山後,即有計畫地擴充採、選、煉礦設備,在水湳洞地區大興土木,同年9月開始新建興建水湳洞全泥式浮游選鑛場及氰化製煉所。同時,因選煉過程的龐大水源需求,而著手規劃興建水圳系統。[2]

水圳系統之設計及構造

水圳系統的設計目的為引用當地溪水,以提供金銅礦選煉之龐大水源需求。[3]根據2008年「臺北縣縣定古蹟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研究指出,金水地區礦業水圳系統可分為兩大體系:[4]

  1. 西起新山溪及山尖鞍溪,以水圳橋跨越外九份溪後,圳道下降至金福宮東側再以圳橋跨越內九份溪,穿越金水公路,繞越報時山山腰,穿越本山六坑外的六坑坪,最後注入水湳洞選煉廠上方儲水池,約長2.1公里。
  2. 西起長仁橋下,於濂洞溪南岸以水圳橋穿越六坑溪口與黃金瀑布下方,最後進入水湳洞選煉廠的60米濃泥槽,約長0.3公里。

水圳構造

金瓜石礦業水圳系統包括:水壩、圳道(或稱圳溝、水溝)、沈砂池(水櫃)及水圳橋等建設。[4]

  • 水壩:水源處設有水壩,作為阻攔溪水,並藉由水門導引溪水至水圳。
  • 圳道及圳橋:分為明溝(開渠)、暗溝(暗渠)、水管等。路線大致沿金瓜石到水湳洞之間等高線緩降,運用水位間的落差,靠重力自然流動,不需動力機械輔助,而因為地形或為穿越道路而使用暗溝,跨越溪谷則建造圳橋導水。但因荒廢已久,現僅存部分遺構。
  • 沈沙池:以沈澱方式過濾清除水中碎木雜物,清水溢流引導至圳道。

外九份溪圳橋

外九份溪圳橋,又稱為「山尖鞍水圳橋」或「黃金水圳橋」,位於山尖古道上,跨越外九份溪,為西側長東側短不對稱造型的單拱水圳橋,長度約30公尺。由於圳橋下方接近溪床處有建於清代石砌拱橋,以及位於拱橋上方興建於1970年代的鋼筋水泥造人行橋[5],形成「三層水圳橋」之特殊景觀。

外九份溪圳橋為鋼筋混凝土造,其骨料夾雜著砂岩安山岩的卵石及碎石,為就地取材。橋寬64公分,呈凹字型,未加蓋,兩壁厚約8公分,主拱底部離溪床約931公分高。[4]

內九份溪圳橋

內九份溪圳橋為開腹式單拱水圳橋,金瓜石當地居民習慣稱為「運動場邊的水圳橋」、「二號橋」、「祈堂腳溪的水圳橋」等,過去在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時期,橋上鋪有板材及木欄杆等安全設施,是五號寮、金福宮一帶通往本山六坑及水湳洞的捷徑,為當地人上下班通勤必經之路。現因年久失修,已被雜草所覆蓋。

內九份溪圳橋橋體採用當地卵礫石為骨材,鋼筋混凝土構造,全長約15公尺。橋寬71公分,呈凹字型未加蓋,兩壁厚約11公分,兩壁上方鋪設臺灣煉瓦株式會社製紅磚(TR磚)。工法及材料取得與外九份溪橋相似,但橋壁較厚並加鋪紅磚。[4]

濂洞溪圳橋

濂洞溪圳橋位於金水公路,濂洞溪東岸陡坡上,屬於鋼筋水泥造樑式橋,其功能為輸送溪水與鑛水收銅之兩用橋,因此當地又稱作「水銅(仔)橋」,上方有3個沉澱銅木槽。引長仁五番坑導出的鑛水進行沉澱銅採收,並用涵管輸送溪水。

現存完整的橋樑長度約6公尺,橋柱、橋面及主樑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於現場灌鑄而成;橋礎之內部礎心為混凝土構造,表面可看到採用敲打接(打込み接ぎ)布積-將經過敲打、表面加工成平整的石材沿著接縫橫向排列堆疊的砌石工法,使用的石材為當地安山岩。[4]

文化資產價值

2005年,經金瓜石在地居民提報,臺北縣政府(現為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經專家學者會勘後,指定為古蹟,其理由如下:[1]

  1. 水圳沿線相關設施,見證金瓜石淘金的礦業開發歷程,深具歷史、產業、地方發展的特色與意義。
  2. 水圳沿線相關設施,在產業建築類型上,具稀少性。
  3. 本地基本上仍保存相當完整的生態環境,人為破壞不大。

損壞危機與維護

外九份溪圳橋位於山尖路步道上,特殊的三重橋造型是金瓜石熱門景點之一,[5]亦是每年金瓜石迎媽祖遶境必經路線,[6] 為維護文化資產,現存圳橋遺構包括外九份溪圳橋、內九份溪圳橋、濂洞溪圳橋都禁止攀爬及通行。

損壞危機

  • 2005年龍王颱風侵襲,導致外九份溪圳橋西側第一柱與主橋支柱,橋面主鋼筋斷裂橋面塌陷損毀。[4]
  • 2021年2月遊客爬上外九份溪圳橋不慎摔落,並造成橋面西側斷裂。[7]

文化資產維護

  • 2005年,首先針對鋼筋裸露部分已先行進行除鏽、防鏽之處理。[1]
  • 2016年12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啟動保護與修復計畫,針對內九份溪圳橋及濂洞溪圳橋於結構裂縫處灌注環氧樹脂,以補強結構安全;外九份溪圳橋之垮距較大,而於其主拱下方增設鋼架支撐保護。[5]

針對2021年遊客毀損外九份溪圳橋事件,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已依法函送警方報案及調查,並設置多面告示牌及圍籬,斷損橋面為考量公共安全,並為調查事證,移除後暫時存放在瑞芳區公所。此外,新北市瑞芳區石山里長吳乾正發起懸賞令,籌資1萬7千元盼找到線索將破壞者緝捕到案,地方人士也加碼咖啡、雞排響應,目前尚未有進一步消息。[8]

參考資料

  1.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2. 潘, 偉華 (計畫主持). .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台北縣: 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2005.
  3. . 典藏新北學.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4. 符, 宏仁(計畫主持). . 執行單位: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 臺北縣: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8. ISBN 9789860129380.
  5. 潘昱帆; 潘鴻志. . 台灣新生報. 2017-01-16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6. 郭世賢. . ETtoday新聞雲. 2021-05-04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7. 陳俊凱. . 鏡週刊. 2021-02-18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8. 林欣漢. . 自由時報. 2021-03-06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