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鸻
(學名:,英語:,),是鴴形目鴴科鴴屬下的一種鳥類。[2]這種鳥類是一種涉禽,以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牠們廣泛分佈於歐亞非三洲的海岸、河流、湖泊或潟湖邊,部分個體視季節會遷徙,自歐洲移動至非洲或印度過冬,春季時再返回;但也有個體是全年留鳥。
小環頸鴴 | |
---|---|
普通亞種夏羽,攝於土耳其奧斯曼尼耶省 | |
普通亞種亞種冬羽,攝於日本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
科: | 鸻科 Charadriidae |
属: | 鸻属 Charadrius |
种: | 小環頸鴴 C. dubius |
二名法 | |
Charadrius dubius | |
亚种 | |
| |
分佈範圍 繁殖區 非繁殖區 留鳥 過境 | |
異名 | |
|
小環頸鴴最大的特徵為其金黃色的眼圈。夏季時,成鳥頭上會有著黑色的眼帶,而下頸處也有黑色的環帶,胸腹白色,其他部分多為灰褐色。冬季時黑色的部分轉為褐色,但金色眼圈仍通常可見。雄雌則差別在夏季時耳羽的顏色:其中雄性全黑,而雌鳥會帶有部分褐色。幾乎缺乏翅膀額外條紋,及幾乎全黑的短鳥喙,較小的體型等特徵,使其不難與其他類似物種區分。
其警戒性高,不喜群居。繁殖期時領域性也通常很高,但也有容忍其他同類或物種一同居住之情形。築巢時往往僅在空闊或平坦的砂礫地上挖掘淺坑形成。牠們通常每年繁殖一窩卵,每窩產3—5枚卵,孵化期24—26天,在24—29天後離巢,再8—25天後可獨立生活。雖然有被人類干擾或洪水導致棲地縮減的問題,但目前因分佈範圍廣大且數量眾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無危物種。
物種命名與分類
這個物種由奧地利博物學家喬瓦尼·安東尼奧·斯科波利於1786年描述,其模式產地位於呂宋島。[3][4]:426他當時認為其外觀較類似斑鸻属鳥類,但並不具有後趾,因此將其歸入鴴屬下,並給予了此一種小名。[3]該詞意思為「懷疑的」或「可疑的」,指其分類地位並不確定。[5]:141[6]法國博物學家彼埃爾·索納拉特曾認為小環頸鴴只是剑鸻產生了一些羽毛變化的變種。[5]:141
其屬名有兩種解釋可能,一種是來自於晚期拉丁語,《聖經武加大譯本》中提到的一種黃色鳥類charadrius。[5]:99另一種則是來自古希臘語(轉寫:kharadrios),指的是一種棲息於河谷間的夜行性水鳥,亞里士多德等學者曾提及看到這種鳥可以治療黃疸,後續被認為指的是歐石鴴,因此此名稱被用於小型鴴鳥。[5]:99[6]中文名稱的「金眶」則源自於眼睛周遭一圈相當明顯的金色外框。[7]
| |||||||||||||||||||||||||||||||||||||||||||||||||||||||||||||||
2022年所建立的鴴屬支序圖[8] |
亞種
根據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之名錄,目前小環頸鴴有三個亞種。[2]這三個亞種在羽毛顏色上相似,差別在鳥喙上:其中南方亞種的鳥喙最短,指名亞種的最長;而普通亞種及南方亞種的鳥喙基部黃色的部分較多。[9][10][11]
- 指名亞種():分佈於菲律賓、新幾內亞、俾斯麦群岛東側。有些學者會分類出一個分佈於新幾內亞及新愛爾蘭島的太平洋亞種(),但現在被認為是指名亞種的一部分。[10]
- 普通亞種():分佈於歐洲、經俄羅斯、土耳其、中東、蒙古至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至日本。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於1789年描述。[2][12]亞種名指一個現位於拉脫維亞西部的舊地名庫爾蘭「Curonia」。[5]:125
- 南方亞種():分佈於印度至中國南部、泰國北部及中部、柬埔寨東部以及越南中北部到東南部。由澳洲鳥類學家威廉·樊尚·李格於1880年描述。[13]亞種名用以紀念指出這個物種差異的英國動物學家托馬斯·卡文希爾·傑頓。[5]:211[13]
形態描述
小環頸鴴的體長14—18公分,體重26—53公克(平均約38.7公克)。[14][15][16]其鳥喙寬平均約2.6公釐、深平均約3.1公釐、嘴峰長平均約16.1公釐;翼展32—48公分,翼長平均約11.5公分;跗蹠平均長約23.2公釐,尾長平均約55.6公釐。[14][15][16]壽命約5—10年。[17]
成鳥最大的特徵就是有明顯的金黃色眼圈,鳥喙全黑(下喙基部有一些橙色或淡黃色)。[18][16][19]夏季時,其額頭處為白色,上方黑色,眼睛有一條較寬的黑色條紋穿過並延伸至耳部,該條紋上方則有一圈白色細線,頭頂後方為灰褐色。[6]喉頸處白色,下頸有一圈黑色環帶;胸、腹白色,其餘身軀部分主要為灰褐色。[6]冬季時,其頭、胸部黑色部分變為褐色,額頭和眉毛呈淡棕色,金色的眼圈通常仍可見。[15]眼睛虹膜黑色或深褐色;腿因為胸腹部較不飽滿的緣故看起來較為纖細而長,夏季時呈暗黃色帶粉紅色調,冬季呈現褐色。[15][6][16][19]翅膀上沒有或幾乎不可見有額外條紋,是唯一不具該特徵的小型鴴。[16][19]尾巴單色,但邊緣較淺,末端較暗。[16]兩性體色大致相似,惟雌鳥在頭部耳羽和胸前的條紋中褐色區塊較多。[6][15]
幼鳥類似於冬羽成鳥,但缺乏明顯的眉毛,上背羽毛有淺褐色邊緣,在近距離可見淡黃色的眼圈。[15][4]:426頭頂及背部雜色斑塊較多,延伸到耳羽下方。[20][16]腿則呈黃色調或暗橙黃色。[11]
這個物種體型上比剑鸻稍小,鳥喙較修長,尾部更纖細,動作也較為靈活。[15][19]與长嘴剑鸻則差在小環頸鴴鳥喙較短,且眼周的金框較為明顯。[20]冬羽時黑色胸帶較為不明顯的情況下,則可能會與环颈鸻相似。[19]
棲息環境與遷徙
小環頸鴴的普通亞種是侯鳥,其他亞種及部分分佈於較南側地區的普通亞種則是全年留鳥,但可能有視水情行短距離的移動。[11][21]該亞種在四月至十月之間於歐洲繁殖,自七月中旬陸續開始遷徙至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過冬,大多數個體會在九月底之前離開。[15][9]二、三月的春季時則向北返回至繁殖地。[9][11]有一些個體可能會一個地方在繁殖幾年後遷徙至他處。[17]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小環頸鴴來回遷徙的時間提早了一週,但待在繁殖地的總時間沒有明顯變化。[21]
這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海拔低於800公尺的低地地區,但最高可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拔2750公尺處發現其蹤影。[4]:426[21]會在各種天然、半天然和廢棄地區繁殖,包括有泥濘或沙礫的平坦海岸、人造廢地和礫石河床等;偶爾在沿海潟湖的上空出現,但偏好淡水環境。[17][16][22]通常小環頸鴴會避免在有定期耕作的農田築巢,但會利用排乾的魚塘。[23]
習性
小環頸鴴主要為獨自行動,不喜群居,也不常與其他涉禽有所交集。[9][19]走路時的型態類似在小跑步,在急走一段距離後會停下休息,再向前走。[22][10]飛行時貼近地面,速度較快且直。[17]繁殖期時社交性強且活潑,喜歡發出叫聲。[16]在受到驚擾時或在警戒時,會不斷點頭。[22][19]警戒心相當強,常常蹲伏以隱藏自身,並用單側的眼睛觀察上空動靜。[22]
食性
小環頸鴴主要以昆蟲和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包含鱗翅目、鞘翅目、螞蟻、蜻蜓、蜻蛉、蠕蟲、蜘蛛、甲殼類、軟體動物等。[15][17][10][4]:426以站立向前奔跑,傾斜身體的方式啄食獵物。[17]牠們也會以腿攪動泥面或水面,使昆蟲驚起並加以捕捉。[24][22]
繁殖
小環頸鴴的繁殖期是地區而定:在歐洲是4月至9月之間;在中國是5—7月;在北非為3—5月;在南印度的南方亞種則是3月至5月繁殖,但在斯里蘭卡為6月至7月。[11][10][21]這個物種具有領域性,會與其他同類或物種競爭地盤;但有時也被發現會半聚居性的築巢,這時巢穴間的距離可僅有9公尺。[11]也有發現過剑鸻會與之混巢,而導致有外來幼鳥被收養的情形。[4]:402在求偶時,雄鳥會在領地上進行低空長時間的特殊飛行,展示類似於蝙蝠的飛行方式。[17]
小環頸鴴喜歡在廣闊且空曠的沙灘或礫石平地上興建鳥巢,包含河流邊、湖岸邊、河島及沙洲上,亦可見於稻田地上。[24]牠們通常會習慣在相同的環境中築巢,不會特意傾向選擇於自己曾繁殖過的地點,而是遷移至幾公里外的地方;且偏好在對天敵有危險性的物種旁邊繁殖以避免損失。[4]:426其鳥巢構造簡單,通常僅為一個淺凹及使用一些周遭的材料製成。[24][15]有時會有第三者作為幫手協助繁殖,但與配對的關係不明。[4]:426
雌鳥每年產一窩(南方的可能一年有兩窩),每窩產3—5枚卵(多為3—4枚),每枚約隔36小時產下。[6][10][4]:426[21]卵為梨形,偏沙黃色或似鴨蛋的綠色,另有褐色斑點,多集中於鈍端。[10]卵大小為長28.5—33.5公釐、寬21—24公釐、重7—9公克。[10]雌雄一同分擔孵化責任,主要由雌鳥孵卵,雄鳥則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4—26天。[6][10]
雛鳥為早熟性,破殼後不久即能行走,一個月內能隨親鳥飛行。[10]在24—29天後離巢,再8—25天後可獨立生活。[21]幼鳥的羽毛大約會在離巢後三個月內被完全更換。[11]孵化成功率65—86%,而雛鳥成功離巢率26—64%。[4]:426離巢後的亞成鳥通常在第二年會進行首次繁殖。[4]:426
威脅與天敵
小環頸鴴的天敵有八哥、黑水鸡、骨顶鸡、赤狐、烏鴉、白鼬、伶鼬、美洲水鼬等。[18][25]當小環頸鴴在繁殖時,這些天敵往往會被吸引過來並掠食巢中的卵導致繁殖失敗。[25]在一次研究中稱牠們對選擇自然環境或人工環境上沒有特別偏好,但在魚塘等空曠處所築的巢特別容易遭受天敵掠食。[23]其他孵化失敗的原因包含洪水、人為擾動和在孵卵期間蛋殼破裂等。[26]
目前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產生了一些棲息地損失的問題,例如在地中海沿岸和約旦河沿岸受到來自石油和焦油的污染後,使得該物種難以在該處繁殖後代;也有來自受到娛樂活動或洪水調節導致的棲息地損失。[4]:426
保育情形
2006年時,全球估計有約28萬至53萬隻小環頸鴴,其中在歐洲有26.9萬至52.4萬隻。[27]而指名亞種跟南方亞種在2011年時預測各有約2.5萬—10萬隻。[21]2002年時則估計亞洲約有2.5萬至10萬隻之間。[6]被描述為「相當常見」的鳥類,並可容忍人類開發過後的環境,如污水處理廠、礦區和垃圾堆等。[19]其繁殖範圍達8760萬平方公里,雖然其族群長期趨勢正下滑,但仍不達易危的閾值,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無危物種。[1][27]
- 《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附錄二物種[28]
參考資料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mended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22693770A155486463. [2023-12-19]. doi:10.2305/IUCN.UK.2019-3.RLTS.T22693770A155486463.en .
-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编. . 2023 [2023-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9) (英语).
- Scopoli, Giovanni Antonio. (PDF). Ticinum. 1787: 93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0) (拉丁语).
-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编). 3.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6 [2023-12-19]. ISBN 978-84-87334-20-7 (英语).
- Jobling, James A.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ISBN 978-1-4081-2501-4 (英语).
-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33—36 [2023-12-19]. ISBN 978-986-03-392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中文(臺灣)).
- . 香港濕地公園.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香港)).
- Černý, David; Natale, Rossy.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22-12-01, 177: 107620 [2023-12-20]. ISSN 1055-7903. doi:10.1016/j.ympev.2022.107620 (英语).
- Rosair, David. . Edison, N.J.: Chartwell Books. 2004: 72 [2023-12-20]. ISBN 978-0-7858-1900-4 (英语).
- 赵正阶. 申桂兰 , 编. . 長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06: 460-462.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国大陆)).
- Hayman, Peter.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6: 284–285 [2023-12-21]. ISBN 978-0-395-37903-5 (英语).
- Gmelin, Johann Friedrich. . 1, Part 2 13th. Lipsiae [Leipzig]: Impensis Georg. Emanuel. Beer. 1789: 692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拉丁语).
- Legge, William Vincent.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编. .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Academic Press, [etc.]). 1880, 1880: 38–39 [202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英语).
-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英语).
- Svensson, Lars.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8 [2023-12-19]. ISBN 978-0-691-14392-7 (英语).
- Brazil, Mark.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60. ISBN 978-0-7136-7040-0 (英语).
- Hume, Rob. 6. Great Britain: DK. 2020-11: 152. ISBN 978-0-2414-1453-8 (英语).
- 周俊雄. . 新頭條. 2022-04-14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臺灣)).
- Beaman, Mark.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8: 302 [2023-12-20]. ISBN 978-1-4081-3523-5 (英语).
- 赵欣如; 朱雷; 关翔宇; 钱程; 张棽; 钟悦陶; 崔月. . 2018-06: 商务印书馆. : 216.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国大陆)).
- Wiersma, Popko; Kirwan, Guy M.; Christie, David; Boesman, Peter F. D. . Birds of the World. 2020 [2023-12-19]. ISSN 2771-3105. doi:10.2173/bow.lirplo.01species_shared.bow.project_name (英语).
- 蕭木吉; 李政霖. .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14-01: 152. ISBN 9789860425550 (中文(臺灣)).
- Cepáková, Eva; Šálek, Miroslav; Cepák, Jaroslav; Albrecht, Tomáš. . Bird Study. 2007-07, 54 (2): 284–288 [2023-12-21]. doi:10.1080/000636507094614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 . 香港濕地公園.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香港)).
- Gulickx, M.M.C.; Kemp, J.B. . Conservation Evidence. 2007, 4: 30–32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英语).
- Kim, Jae-Woong; Cha, Jae-Seok; Park, Hee-Cheon. . 한국조류학회지. 2007-05, 14 (1): 45–50 [2023-12-21]. ISSN 1225-91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韩语及英语).
- Ashpole, J.; Butchart, S.; Malpas, L.; Ekstrom, R. J. . BirdLife Data Zone. [2023-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英语).
- Standing Committee to the Bern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 . Council of Europe. 2018-03-08 [2023-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英语及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