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踏飞廉等(参见“名称争议”一节)[1],1969年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的形象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的识别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是国家一级文物。
铜奔马 | |
---|---|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 | |
铜奔马 | |
时代 | 东汉 |
出土 | 甘肃省武威市(1969年) |
现藏 | 甘肃省博物馆 |
入录 | 2002年 |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国甘肃省原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地区挖防空洞时,意外地发现了墓室内的铜车马。但由于缺乏文物常识,农民们破坏了考古现场,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当年10月,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看到墓室和仓库里的铜车马后向上级报告,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青铜奔马就在其中。由于出土时队阵的顺序遗失,只能按照史料记载来重排车马队。在车马队的最前统领全军的就是这匹青铜奔马。后来的考证表明,雷台一带为一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2]。
扬名天下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如尾巴形狀是齊展的,並非開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馬跑得很快,連獵鷹也趕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銅雕作品應正名為馬踏飛鷹而非馬踏飛燕。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该文物巡展欧美14国,由于文物集巧妙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且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艺术家誉为“雕塑艺术的极顶之作”[3]。
1983年12月,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认为,“马超龙雀”在旅游行业中是规范定义,寓意着“中国旅游腾飞、跨越和超越发展之义,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还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国文化在当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体量和位置[3]。
造型
青铜奔马由通体青铜铸成,表面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铜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喻意神速[2]。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整体的支撑点很小,但重心稳定。青铜奔马的塑造灵感可能源自于古代相马术[4]。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
争议
铜奔马出土后,在各方面均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奔马争议
关于奔马的造型,有四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天马: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即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马、陕西秦兵马俑出土的陶马等;而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其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相似。
- 第二种说法是骑行神速的“神马”:唐代诗人杜甫《魏将军歌》称:“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而“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
- 第三种说法则是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的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铜奔马蹄踏飞燕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燕骝。
- 第四种说法则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特勒骠”: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即“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即“对角步”。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2]。
飞鸟争议
关于飞鸟的造型,有诸多说法。
年代与主人争议
关于文物出土地点雷台古墓的所属年代,也有诸多说法。出土文物的所在道观始建于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础上垒土成台。当地人更习惯把这里叫做“张家大坟”,是当地姓张人家的祖茔地,现已考古发掘出了两座古墓,出土铜奔马的古墓定为“一号墓”。而雷台古墓断代目前已出现东汉、汉魏、西晋、晋末前凉、前凉等五种说法,其中西晋墓一说影响最大。至于铜奔马的主人,考古报告认为是“张某将军”,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东汉人张君。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2]。
名称争议
铜奔马的名称一直存在争议,出现了杂乱混用,甚至错误称名的现象。目前,该文物有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天马、飞马、铜鹔鹴马等名称,其中文物部门多用“铜奔马”,旅游部门一般沿用社会惯用的“马踏飞燕”称谓,而当年官方文件确定的“马超龙雀”说法反而难觅踪影。至于最早提出“马超龙雀”称名的文化学者则是牛龙菲,他根据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龙雀蟠蜿”的文献资料,将其命名为“超越风神龙雀之行空天马”,简称“天马龙雀”或“马超龙雀”,意为“行空天马漫步神游星汉银河,风神龙雀蟠蜿蜷曲回首惊视”。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里,也收录了“马超龙雀”主词条,释文称“后经考证,所谓飞燕并非燕子,乃古代传说中的‘龙雀’,马亦非凡马,而是神马,即‘天马’”。而起初提出“马踏飞燕”、“奔马”称名的人士,之后也对命名进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与文物》发表的论文《雷台东汉墓的车马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师宾、张朋川专门在“附注2”中说明:“雷台铜奔马问世后,最初称‘马踏飞燕’,后经笔者改订为‘奔马’。但其步法为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驯马术称之为‘对侧步’,与通常所谓‘飞奔’不同。称‘奔’不甚确切。”。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杂乱不一的称谓不利于文化的精准传播,也不能确切表达其中蕴含的中国旅游标志的意味,为此权威机构应对此做出权威规范说明[3]。
参考文献
引用
- 陈一鸣. . 华夏地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1年, 106: 55 [2011-08-10]. ISSN 1673-69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6).
- . 北京晚报. 联合早报. 2017-05-19 [201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3).
- . 参考消息网. 凤凰网. 2018-05-21 [201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2).
- 雷志华; 高策.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 31 (6): 81–86 [2020-12-16].
- .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