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疱疹病毒
錦鯉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 KHV),又稱鯉魚疱疹病毒第三型(Cyprinid herpesvirus 3, CyHV-3),是異皰疹病毒科鯉魚病毒屬的一種病毒,以鯉魚為宿主,是造成鯉魚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之一[1]。
錦鯉疱疹病毒 | |
---|---|
感染錦鯉疱疹病毒的錦鯉 | |
病毒分類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雙鏈DNA病毒域 Duplodnaviria |
界: | 香港病毒界 Heunggongvirae |
门: | 衣殼病毒門 Peploviricota |
纲: | 疱疹病毒綱 Herviviricetes |
目: | 疱疹病毒目 Herpesvirales |
科: | 异疱疹病毒科 Alloherpesviridae |
属: | 鲤鱼病毒属 Cyprinivirus |
种: | 錦鯉疱疹病毒 Anatid alphaherpesvirus 1 |
異名 | |
|
病毒學
錦鯉疱疹病毒的基因組長295kb,大於多數疱疹病毒的基因組,可編碼156種蛋白質。此病毒散播的方式多為水平傳播,亦即被感染的魚透過水將病毒傳給周圍個體,過去曾認為病毒是由鰓進入魚體內,但後續研究顯示病毒應是是透過魚的皮膚感染[2]。感染後有7–10天的潛伏期,之後症狀包括皮膚上長出疱疹、眼部凹陷、呼吸頻率加速、行動方向混亂、鰓出現白色斑塊等,症狀出現後1–2天鯉魚便會開始死亡[1]。
錦鯉疱疹病毒的活性與水溫有關,在攝氏16度至25度間活性最高,水溫超過攝氏30度或低於13度時,病毒會進入休眠狀態(低溫中被感染的魚可能成為儲蓄宿主)[3]。有些個體感染後可能有數個月都沒有出現症狀,直至水溫改變時才使病毒活化而出現症狀[1]。除了鯉魚外,此病毒亦可感染鯽魚、草魚與丁鱥,但不造成症狀,因此這些物種可能為儲蓄宿主[2]。
發現
1997年至1998年間,德國養殖的鯉魚爆發疱疹病毒疫情,1998年美國與以色列亦爆發疫情,隨後英國1996年鯉魚大量死亡留下的樣本亦檢測出此病毒。北美洲、亞洲、歐洲、南非等地皆有錦鯉疱疹病毒的疫情[1],在多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僅有南美洲、澳洲與北非沒有出現疫情[2]。
生物防治
2016年,澳洲政府宣布將於墨累-大令盆地的河流投入錦鯉疱疹病毒,以減少該地外來種歐洲鯉的族群數量[4][5],但有學者擔心此舉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影響,例如病毒有感染其他原生魚類的疑慮,以及鯉魚的大量死亡可能影響水鳥等以其為食的動物,也會對水質造成負面影響[6][7]。截至2019年10月投放病毒的行動尚未定案[8]。
參考文獻
- Rathore, Gaurav; Kumar, Gokhlesh; Raja Swaminathan, T.; Swain, P. . Indian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 23 (2): 124–133. ISSN 0970-2822. doi:10.1007/s13337-012-0101-4.
- Michel, Benjamin; Fournier, Guillaume; Lieffrig, François; Costes, Bérénice; Vanderplasschen, Alain.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16 (12): 1835–1843. ISSN 1080-6040. doi:10.3201/eid1612.100593.
- . (PDF). OIE. 2019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2).
- Cerny, David W. . 201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 Kilvert, Nick; Thomas, Kerrin. . ABC New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 Calla Wahlquist. . The Guardian. 2017-02-23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 Sowaibah Hanifie. . ABC News. 2019-05-26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 Isabella Pittaway, Grace Whiteside. . ABC News. 2019-10-18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