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祠
歷史
依當地人莊美奉轉述耆老之言,乾隆年間先民入墾大崙,建立土地祠以祈求神明把守水源。1919年重建此廟時,地方流傳當時請觀音菩薩挑建廟日,該日卻在曆法上屬於三煞大凶。到了此日時,出現官府出巡用的樑傘以及隔壁村落進香過境的樑傘,還有一名鹿港人要去員林買鼎,這三件事被稱為「2樑1銅」,村民認為化解了大凶。[1]
後來,廟新落成後沒多久,在廟宇屋頂的主樑長出榕樹,多年來樹根沿著錫安祠的外牆攀爬,將廟包住,遂被稱為「樹包廟」[1]。舊廟只有三坪,高也只有二公尺半,到1961年時,該榕樹的氣根已經把整個廟頂佔滿[2]。村民們擔心把樹砍了會對神靈不敬,於是繼續讓樹和土地公廟共存[1][2]。當地還傳曾有一名地理師路過當地,看到榕樹的氣根直接伸展到地面,斷言象徵大崙人會都能有自己的田地,不久久開始實施三七五減租,居民們都有自己的土地,生活也改善[1]。
1965年,民眾集資興建現在的新廟,仍然保留被樹根包住的舊廟[3]。廟內除主祀奉福德正神外,還供奉五穀大帝[1]。2006年,莊美奉在縣政府名為「大家來寫村史」的計畫協助下,出有《樹包廟傳奇》一書,講述大崙村的故事[4]。2011年,國際森林年,林務局公布從各縣市選出最具特色的一百株老樹,介紹風空開山伯公樹、鶴岡千年鶼鰈老樹等,也包含此土地公廟的榕樹,當時報導樹高約14公尺[5]。
附近俗稱「公館底」的大崙村二巷21之1號內,則還有一棵被視為樹神的老榕樹[6]。此外,在嘉義縣民雄鄉東榮村嘉雄陸橋下,也有俗稱為「樹包廟」的鎮南宮[7]。
- 拜亭、新廟與舊廟
- 被樹根包住的舊廟。
- 舊廟門
- 附近商家的錫安祠開運金幣。
參考
- 吳哲豪. . 《中央日報》. 2009-01-29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1) (中文(臺灣)).
- 黃興隆. . 《中國時報》. 1998-07-22 (中文(臺灣)).
- 劉明岩. . 《聯合報》. 2002-07-20 (中文(臺灣)).
- 簡慧珍. . 《聯合報》. 2006-10-13 (中文(臺灣)).
- 曾懿晴. . 《聯合報》. 2011-06-19 (中文(臺灣)).
- 劉明岩. . 《聯合報》. 2003-05-29 (中文(臺灣)).
- 孫慶璋. . Nownews. 2009-02-20 (中文(臺灣)).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錫安祠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