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鳍羊舌鲆

长鳍羊舌鲆学名:)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鲆科羊舌鲆属鱼类,俗名长鳍肢鲆、尖体羊舌鲽。分布于西达波斯湾、南达印度尼西亚以及海南省中沙群岛、广东大陆沿海到台湾东北等,属于暖水性底层鱼,棲息深度240-250公尺,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门答腊的巴东。[1]

长鳍羊舌鲆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Actinopteri
目: 鲽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科: 鮃科 Bothidae
属: 羊舌鲆属 Arnoglossus
种:
长鳍羊舌鲆 A. tapeinosoma
二名法
Arnoglossus tapeinosoma
(Bleeker, 1866)[1]

形态特征

背鳍92—99;臀鳍70—75;胸鳍(左)12—13,(右)10;腹鳍6;尾鳍17。侧线鳞55—56。鳃耙0+9—10。椎骨10+31—32个(解剖一尾,X光照片2)。体长为体高2.6—2.9倍,为头长3.8—4.2倍。头长为吻长4—4.9倍,为眼径3.2—3.7倍,为眼间隔23.2—43倍,为最长背鳍条1.9—2.3倍(雌)或0.3—0.5倍(雄),为左胸鳍长1.6—1.7倍,为左腹鳍长2.4—3.1倍,为尾鳍长1.3—1.5倍,为尾柄长7.2—12.9倍;尾柄高为尾柄长2.7—3.8倍。

头体为长椭圆形;很侧扁,体高为体宽5.7—6.7倍。尾柄短高。头高大于头长,背缘约在吻后端有一小凹刻。吻钝,无棘。两眼位头左侧;上眼邻近头背缘,前缘较下眼前缘稍后。眼间隔窄嵴状。每侧鼻孔2个,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间隔前方吻侧,右鼻孔位较高。口小,前位,斜形,闭时两颌前端约相等。上颌略伸过下眼前缘;下颌联合下方小突起状。两颌牙小,下颌每侧牙约20多个。鳃孔大,上端略不达侧线。鳃耙长扁,较鳃丝短。

头体左侧被弱栉鳞,胸鳍、吻部、口缘及眼间隔前中部无鳞,其他鳍及头体有鳞;右侧被圆鳞。左侧线侧中位,胸鳍后上方弯弧部长略不及眼径2倍;右侧无侧线。背鳍始于吻后部偏右侧,有膜连右侧后鼻孔背缘;成年雌鱼前3鳍条较第4鳍条稍长;雄鱼前方6—7鳍条长丝状,第2鳍条最长;后端鳍条最短小。臀鳍始于胸鳍始点略前下方,形似背鳍中后部。左胸鳍尖刀状,第3—4鳍条最长;右胸鳍中央最长,约等左胸鳍1/3。左腹鳍始于下眼后缘下方附近;第3鳍条最长,约达第3—4臀鳍条基。右腹鳍基短,始于第4左腹鳍条基右侧。腰带骨突出为扁棘状。尾鳍中部13鳍条分枝,后端尖圆或双截形。头体左侧淡黄灰褐色,眼后缘黑色;鳍淡黄色,背、臀鳍外缘色较暗且鳍基后端稍前各有一亮黑斑,雄鱼前方丝状背鳍条黑色,偶鳍后端黑色,尾鳍有小黑点且中部稍前上下各一灰黑斑。右侧体乳白色,鳍亦较淡,胸鳍白色,腹鳍后端黑色。胃弯钩状。幽门盲囊4个。肠长为头长1.6倍。体长82.5毫米白马井标本(1973,Ⅴ.18),卵巢长三角形,Ⅳ期初阶段,后角约达第14脉棘下端。卵大小不等。最大卵径。0.35毫米。

为暖水性底层海鱼,大鱼体长达127毫米。北部湾体长55.7毫米雄鱼背鳍前端鳍条已呈丝状。

测量标本7尾;体长59.3—97毫米;采自珠江口外(北纬21°,东经112°30′,水深40—60米)、粤西,以及海南琼海、新村、三亚、白马井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长鳍羊舌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