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37b

克卜勒37b英語:)是一顆位於天琴座太陽系外行星,其母恆星是克卜勒37。截至2013年2月,這顆行星是天文學家發現體積最小的系外行星,其質量和半徑僅稍大於月球,比水星還要小。[4][5]

克卜勒37b
克卜勒37b想像圖
藝術家筆下的克卜勒37b想像圖
发现[1]
發現日期2013年2月20日宣布[1]
凌日法
軌道參數
半長軸0.1003 AU[2]
軌道週期13.367308日[2]
軌道傾角88.63°[2]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1930公里(0.303 [2]
質量≥0.01 M⊕
溫度700 K[3]

    發現

    克卜勒37b和位於同一個行星系的另外兩顆行星克卜勒37c克卜勒37d一起被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以觀測凌星現象的方式,即凌日法發現[3][1]

    為了得知該行星的精確體積,天文學家利用聲波量測比較它們和母恆星的體積[3],這個測量方式正是應用星震學的典型例子。而且,克卜勒37本身也是至今以星震學觀測的體積最小的恆星[3][6]。這些研究允許天文學家量測行星體積時,可以得到極高的精確度[3]

    另外,克卜勒37b自發現至今,一直都是太陽系外環繞主序星公轉的體積最小的行星[4][7][note 1]。天文學家指出,他們能輕易且迅速地發現這顆行星,全因其軌道週期短促、高相對亮度、以及其母星的活性較低。[8]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傑克·喬納森·利斯奧爾指出,克卜勒37b的發現代表著有許多類似的體積小的系外行星存在[3]

    行星狀態

    物理特徵

    克卜勒37b的體積只稍大於月球,是至今已知體積最小的系外行星。

    克卜勒37b距離地球210光年[9],其質量小於地球質量的1%,即小於5.9722 × 1022 公斤[10],稍低於月球(1.23%地球質量,即7.3459 × 1022 公斤)。[11]其半徑為1,932.5公里,稍大於月球(半徑為1,738.14公里)[12],僅為地球半径(6,378.137公里)的30.3%[6],並且是至今已知體積最大行星HAT-P-32b半徑(2.037木星半徑,145,629.204公里)的1.33%[13]美國航空航天局指出,這顆行星很可能沒有大氣層,無法讓生命存在[3]。此外,這顆行星很可能由岩石物質組成[3]

    軌道特徵

    克卜勒37b的半長軸為0.1003 AU,即約1,500萬公里(9.3萬英里)[2]。因為克卜勒37b是行星系中最靠近母恆星的行星(其半長軸是水星的1/3[14],即1,500,466公里),故其軌道週期僅約為13個地球日[4]。其與恆星的距離是如此的接近,致使母星將其表面加熱,平均溫度估計高達700 K(425 °C[3]。除此以外,另外兩顆行星克卜勒37c和克卜勒37d的軌道週期亦分別和37b呈8:5和3:1共振[1][2]

    注釋

    1. 尚未確認存在的脈衝星行星PSR B1257+12 D的質量遠小於克卜勒37b;而PSR B1257+12 A的質量則與克卜勒37b相當。目前這些行星的實際體積尚未確認,但這兩顆脈衝星行星的體積可能小於克卜勒37b。

    參考資料

    1. Barclay, T.; Rowe, J. F.; Lissauer, J. J.; Huber, D.; Fressin, F.; Howell, S. B.; Bryson, S. T.; Chaplin, W. J.; Désert, J. M. . Nature (journal). 2013-02-20 [2013-02-21]. Bibcode:2013Natur.494..452B. ISSN 0028-0836. arXiv:1305.5587可免费查阅. doi:10.1038/nature11914.
    2. . kepler.nasa.gov. [Febr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3. . NASA. February 20, 2013 [Febr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4. . scienceworldreport.com. February 21, 2013 [Febr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5. .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6. . 板岩 (雜誌). February 20, 2013 [Febr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7. Konacki, M., Wolszczan, A.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3, 591 (2): L147–L150 [2013-12-16]. Bibcode:2003ApJ...591L.147K. arXiv:astro-ph/0305536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3770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4).
    8. .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9. .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20, 2013 [Febr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10. . NASA. 14 Feb 2011 [201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11. Wieczorek, M.; <Please add first missing authors to populate metadata.>. .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6, 60 (1): 221–364. doi:10.2138/rmg.2006.60.3.
    12. Williams, Dr. David R. . NASA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2 February 2006 [31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3).
    13. Jean Schneider. .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1 [15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14. Yeomans, Donald K. . NASA JPL. April 7, 2008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