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若璩

閻若璩1636年—1704年7月8日),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初經學家、學者,后移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生平

生於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1]。若璩幼患口吃,資質愚鈍,記性不好,讀書數十遍還背不熟。直到十五歲時,忽覺開朗,讀書竟過目不忘。赴博学宏词科時,曾与汪琬激辯,若璩引用《檀弓》记“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推论,孔子在世时,曾子的母亲还健在[2]。汪琬哑口无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受徐學聘纂《大清一統誌》。曾潛心研究《古文尚書》三十餘年,撰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閻若璩晚年老病,好胜心仍重[3]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驾幸淮安时,曾召见阎若璩,“以御舟行速,未果”。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為皇四子胤禛召見,不辞千里舟车劳顿,远赴京华[4],時已病篤[5]。六月初七日卒于京师馆舍,入祀鄉賢祠。胤禛作祭文,称赞他“读书尊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6]

著作

著有《尚書古文疏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困學記聞注》、《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又曾為顧炎武日知錄》訂正錯誤。

其中《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引經據典,確定《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偽著。黃宗羲紀昀錢大昕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皆以為“偽古文《尚書》”的“定案”實歸功於若璩,汪中将阎氏列为“国朝六儒”(顾炎武胡渭梅文鼎、阎若璩、惠栋戴震)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他:“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反复厘剔之,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梁啟超說閻若璩“不能不認為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

家庭

有子閻詠

注釋

  1.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二九《阎若璩传》。张穆阎潜丘先生年谱》引《万曆甲辰进士履历便览》曰:“阎世科,……癸丑,升郎中辽东管粮。……丁巳,升宁前参议。戊午,回籍。”
  2. 潛邱劄記
  3. 四库全書總目提要》说:“若璩学问淹通,而负气求胜,与人辩论,往往杂以毒诟恶谑……颇乖著书之体”。
  4. 《不足斋笔记》记载:“皇四子以书币礼致之,先生力疾赴至都中,则相待厚甚。逾于宾友。”又《道古堂集》记载:阎百诗“晚年名动九重,世宗在潜邸,手书延请,复至京师,呼先生而不名。身虽不显,而道则享也。”
  5. 《阎若璩先生年谱》记載:“正月登车,一月抵都……三月二十七日进府,殿下止府君跪拜,迎送执手赐坐,日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凡饮食药饵衣服及几研、陈设诸物,罔不经心,目击其经典。命太医院林大文先生朝夕视,且曰:‘吾受益先生日正长,’”不料,阎若璩在潜邸中居住两月之后,却患 “下泄”之疾,神气委顿,于“六月六日,晨起顿首辞别。殿下固留不可,则命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辇之,移城外十五里,如卧床不觉其行也,言笑自若。”
  6. 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8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書目

  • 張穆:《閻潛丘先生年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