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是埃及學者艾哈邁德·愛敏所著,編撰於20世紀上半葉,共八冊。該書內容涉及範圍甚廣,包括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活動、教派發展等方面,是為研究伊斯蘭歷史文化的重要史籍。而中文翻譯本,則由80年代起,由北京商務印書館陸續出版至今。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的編撰
內容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共分八冊,每冊都按不同的伊斯蘭歷史發展時期進行論述:
- 第一冊(黎明時期),載述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社會、文化、學術、宗教活動,以及伊斯蘭初期的法律、教派及它與希臘、羅馬、波斯文化的關係。
- 第二冊(近午時期)第一卷,闡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750年-847年)百年間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 第三冊(近午時期)第二卷,詳細介紹了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百年間的清真寺教育及學術文化活動。
- 第四冊(近午時期)第三卷,闡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即公元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教義學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各個伊斯蘭教派系的發展史。
- 第五冊(正午時期)第一卷,闡述公元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阿拔斯王朝步入衰落階段,而伊斯蘭文化卻發展至鼎盛的歷史。
- 第六冊(正午時期)第二卷,描述及分析了公元9世紀中葉至11世紀初,經注學、聖訓學、教法、歷史學等方面的發展,以及各學科的代表人物。
- 第七冊(正午時期)第三卷,是安达卢斯(Al-Andalus,即伊比利半島)的專輯,闡述了倭馬亞王朝征服安达卢斯至阿拉伯人被逐的8個世紀(公元711年-1492年),安达卢斯的學術發展、社會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歷史。
- 第八冊(正午時期)第四卷,考察及介紹伊斯蘭主要教派什葉派、遜尼派等在阿拔斯王朝後期的發展及分歧,以及它們的主要教義、名人及文學等。另外,在該冊的附錄中介紹了伊斯蘭曆6世紀(公元12、13世紀至近代啟蒙時期的學術及宗教活動等,並且探析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衰落的原因。
學術價值
注釋
参考文献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黎明時期),【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納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二冊(近午時期)第一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朱凱、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三冊(近午時期)第二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向培科、朱凱、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四冊(近午時期)第三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朱凱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正午時期)第一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六冊(正午時期)第二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趙軍利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七冊(正午時期)第三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張洪儀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八冊(正午時期)第四卷,【埃及】艾哈邁德·愛敏著,史希同、張洪儀譯,納忠審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