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
阿是穴在针灸理论中是三大腧穴分类之一,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1]无固定名称与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有在其距离较远的部位,不仅可以用于包括痛症在内的治疗,还能反映病候、辅助诊断疾病。[2]
阿是穴的存在有兩個講法:
- 相傳在古時有中醫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緩。醫者於是在該處周圍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這裡,是這裡了。”醫者加以針灸,果然使病程轉好。於是把這一個特別的穴位命名為“阿是穴”。
- 根據中醫學著作《千金要方》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阿是。灸刺借验,故阿是穴也。”也就是說,用針之時未必一定要扎在穴位。若有效的話,扎在合適的地方,如果能夠達到效果的話就可以。這些特殊的痛點就稱之為“阿是穴”。
若為急性勞損,阿是穴也可能是禁針的穴道。如爬山後,承筋穴會痛,屬阿是穴。扎針,可導致不良影響。
还有一种讲法,阿是穴用来针痔疮。由于痔疮长的位置不同,因此孔最穴附近的压痛点会有所不同,在孔最穴附近压痛点下针,治疗痔疮。
发展渊源
阿是穴又被称为“天应穴”(《医学纲目》)、“不定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虽然名称各异,其理论均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邪》中提及:“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篇》中亦提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据考,“阿是”一词首见于唐代《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可见,阿是穴还包括按之或快之处,并强调在临床取穴中应“疾按之”,使取穴过程尽量准确迅速以减少患者痛苦。究其源流,阿是穴的本质是机体在一定的病理状态下的特殊反应点,广义上是一种涵盖临床所有腧穴的穴位诊治方法。[3]
地位
目前,中医、针灸等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统编《针灸学》教科书及相关教材中,阿是穴与经穴、奇穴并列为第三种腧穴,三者共同构筑腧穴分类的理论框架。[3]
外部連結
- 阿是穴 - A+醫學百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姜, 姗. . 中国针灸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2022-07-19: 9. doi:10.13703/j.0255-2930.20220618-k0003 –知网.
- 聂, 利敏. . 世界中医药. 2022, (17) [2022-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 聂, 利敏. . 世界中医药. 2022, (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