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城的姑娘
《阿萊城的姑娘》(法語:)是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为阿爾封斯·都德的同名戲劇作品创作的二十七首包含聲樂、合唱和小型管絃樂曲的附带音乐。在受沃德維爾劇院經理雷翁·卡瓦洛委託下創作,于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沃德維爾劇院首演,比才自己也在樂團中演奏風琴。由於《阿萊城的姑娘》原始劇本經審查後被禁止演出,修改後的劇情使觀眾失望而導致首演失敗,終究只演出了二十一場。後來比才從中擷取四首改編成管絃樂曲,1872年11月10日首演由居樂·巴德路指揮而大受歡迎,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第一組曲,也是比才為數不多甫發表就成功的作品。
《第一組曲》
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 1.前奏曲--明晰的快板(Prélude, Allegro deciso):為原劇第一幕前奏曲,前段取材自普羅旺斯當地的民謠《三王進行曲》,以不同的配器與和聲進行變奏,後段以薩克斯風獨奏呈現主角弟弟的主題。
- 2.小步舞曲--嬉戲的快板(Minuet, Allegro giocoso):為原劇第三幕開始前的間奏曲,最初以絃樂與木管交織演繹農村年輕男女舞蹈換位,而後悠揚的旋律透出節慶的氣氛、戀人的幸福及明媚的風光。
- 3.稍慢板(Adagietto):為原劇第三幕第二景的《間奏曲》,以絃樂娓娓道出分開五十年的情人重逢時回憶過去的感情。
- 4.鐘--中快板(Carillon, Allegro moderato):為原劇第三幕第一景的配樂,以法國號奏出重複樣式模擬宏亮的教堂鐘聲,而後以長笛二重奏描繪感情的甜美而至絃樂表現感情的濃烈,最後鐘聲再現。
《第二組曲》
比才的朋友埃赫涅斯特·吉侯取用於第一組曲以外的原劇配樂以及歌劇《貝城一麗姝》中的“二重唱”加以重新配器編曲成管弦樂團編制,在1879年出版,包含四個樂章:
- 1.田園曲(Pastorale):取自原劇第二幕的《間奏曲》,以牧歌的風格呈現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田園景色。
- 2.間奏曲(Intermezzo):取自原劇第二幕第一、二景間的間奏曲,薩克斯風主旋律後來另被配上《羔羊頌》祈禱文而成為獨唱曲。
- 3.小步舞曲(Minuet):改編自《貝城一麗姝》第三幕的“二重唱”,除長笛與豎琴的獨奏外,人聲的部分改為薩克斯風演奏。
- 4.法蘭多爾舞曲(Farandole):本為原劇第三幕村民所跳的《法蘭多爾舞曲》,吉侯將《三王進行曲》主題旋律融入以交錯對位的方式呈現。
参考文献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