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行鸟与魔法绘本
《陆行鸟与魔法绘本》(日版名:,英文版名:)是h.a.n.d.开发,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发行的任天堂DS冒险游戏。游戏于2006年12月在日本发行,2007年4月和5月在西方发行。《陆行鸟与魔法绘本》是最终幻想系列的衍生作品,主角为系列标志生物陆行鸟。游戏还重新使用了系列前作的音乐。游戏主流程中穿插了许多小游戏。评论对游戏评价正面,称赞游戏的创新与轻松自然。续作《陆行鸟与魔法绘本 魔女、少女与五勇者》(日语:)于2008年12月在日本发行[1]。
陆行鸟与魔法绘本 | |
---|---|
游戏日版封面 | |
类型 | 冒险、小游戏合集、卡牌对战 |
平台 | 任天堂DS |
开发商 | h.a.n.d. |
发行商 |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
美术 | 板鼻利幸 |
音乐 | 植松伸夫 |
系列 | 陆行鸟系列 |
模式 | 单人、多人 |
发行日 |
|
玩法
《陆行鸟与魔法绘本》融合了三种游戏类型——角色扮演、探索、卡牌对战[2]。玩家先在3D环境中寻找画册[3];在找到画册后,玩家会被送入弹出式画册中完成小游戏,完成后通往下章故事的道路就会开启。画册情节取自《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玩家角色多扮演主角,其他最终幻想人物也会扮演故事角色。游戏世界散落有许多微游戏,这些游戏比小游戏更为简单[4]。它们不同于小游戏,不位于弹出式画册中、不影响游戏世界、也非完成游戏所必需。
玩家在故事中,会参与“弹出决斗”的战斗。玩家在故事事件、小游戏、微游戏、其他角色处可获得卡牌,并用其组成牌组;玩家用牌组和游戏头目展开卡牌战斗。游戏还支持多人连线功能。玩家间也通过本地无线网或任天堂Wi-Fi,展开卡牌与小游戏对战[3]。游戏支持2至4人合作对战或进行小游戏。
故事
希罗玛、库罗玛和陆行鸟们生活在和平的小岛上。一日,库罗玛带回来一册画册。然而在打开画册时,岛上的陆行鸟一个又一个的被吸入画册。原来书中封印了曾经毁灭大半个世界的魔王贝布兹。不过魔王并没有完全复活。玩家要操控一支陆行鸟,寻找散落的画册,救出里面的陆行鸟伙伴,并阻止贝布兹的复活。
开发
《陆行鸟与魔法绘本》于2006年第二季度公布。当初公开了主人公为陆行鸟、故事开场影片,以及画册世界的信息[5]。官方之后公开了弹出决斗和更多故事信息[6]。游戏由板鼻利幸率领20名员工,耗时一年创作。他们起初决定创作以陆行鸟为主角的游戏,市场调研显示,该角色在年轻玩家中最流行,而该年龄段最流行的系统是任天堂DS,故游戏最终设计于任天堂DS平台[7]。
游戏大多配乐“借用自”其他最终幻想游戏,并重新艺术处理。游戏卡牌战斗音乐为《最终幻想》的战斗主题曲,玛格玛山的主题曲和该游戏古鲁古火山的配乐相同。游戏战斗胜利号角声和《VII》之前游戏的音乐相同。此外还有许多例子,如陆行鸟赛跑曲来自《最终幻想VII》、头目战斗曲来自《最终幻想VI》、希罗玛改编自《最终幻想IV》、结尾职员表为《最终幻想VIII》飞空艇曲、水晶房间主题曲等源自《最终幻想III》等。
评价
评价 | ||||||||||||||||||||||
---|---|---|---|---|---|---|---|---|---|---|---|---|---|---|---|---|---|---|---|---|---|---|
|
《陆行鸟与魔法绘本》日版于2006年年末——即发售两周后——售出7.8万套[15]。游戏到2007年11月时,在欧洲和北美分别售出10万与7万[16]。《陆行鸟与魔法绘本》所获评价总体积极[9]。RPGamer称本作“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游戏选择,是一款非常独特的作品。游戏虽改编自最终幻想系列的巨大世界,却是尝试新鲜事物的新点子。”[14]《Edge》称游戏为“成果尚可”。他们对视觉表示赞许,但称“手法和吸引力有限”[17]。IGN称《陆行鸟与魔法绘本》为“出其有趣而迷人的体验”[13]。GameSpot称,“这看起来或像又一款儿童游戏,但视觉糖衣包裹下,是许多的优质游戏”[11]。
小游戏与弹出战斗获得好评。IGN称游戏“巧妙有趣”,卡牌战斗“事实上带来稍简单却有趣的挑战”[13]。GameSpy也对小游戏和卡牌战斗表示称赞[12]。RPGamer称赞了小游戏的量,并对卡牌战斗系统“印象深刻”[12]。GameSpot观点相似,但标识某些小游戏令人丧气[11]。游戏故事评价两极,称赞和批评幼稚的声音皆有存在。GameSpy称故事老梗,可以猜到接下来的发展[12]。RPGamer称其为“轻松地故事”[14]。IGN认为故事不大也不精细,却意外受资深玩家喜爱[13]。在该网站的“任天堂Wii与DS小游戏合集”榜单中,《陆行鸟与魔法绘本》位居第8。[18]
参考文献
- John Tanaka. . IGN. 2008-07-08 [July 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6).
- . GameSpot. 2007-03-22 [200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Craig Harris. . IGN. 2007-02-16 [200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5).
- Square Enix. . Square Enix. 2007.
- Anoop Gantayat. . IGN. 2006-08-03 [200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5).
- IGN Staff. . IGN. 2006-08-10 [200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5).
- Harris, Craig. . IGN. 2007-07-03 [200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 . GameRankings. [200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 . Metacritic. [200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 Edge (176) (Future Publishing). June 2007.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Kevin VanOrd. . GameSpot. 2007-04-09 [200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GameSpy. [200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4).
- Harris, Craig. . IGN. 2007-04-03 [200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5).
- Cunningham, Michael. . RPGamer. [200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 Tokyo: Enterbrain. 2007: 387 [2015-05-19]. ISBN 978-4-7577-3577-4. NDL 212404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日语).
- (PDF). Square Enix. 2007-11-19 [2008-04-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3).
- . Edge (177) (Future Publishing). July 2007: 72–79.
- IGN Nintendo Team. . IGN. 2008-08-21 [200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