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蟲劑
歷史
在西元前2500年之前,人類就開始使用農藥來預防農作物的損害。早期的農藥應用是大約四千五百年前在苏美尔噴灑的元素硫。在15世紀,諸如砷,汞,鉛等的有毒化學物質就被用在農作物上以殺死害蟲。在17世紀,有尼古丁和硫酸鹽從煙草中提煉出來作為殺蟲劑使用。19世紀引進了兩種更天然的農藥,除蟲菊(pyrethrum)和魚藤酮(reoenone)。
殺蟲劑的使用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農業生產力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二十世紀,農業的迅速發展,殺蟲劑令農業產量大升。但是,幾乎所有殺蟲劑都會嚴重地改變生態系統,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他的會被集中在食物鏈中。
農業用殺蟲劑的分類
殺蟲劑種類繁多,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
- 依使用方式分類:
- 系統性:與植物結合。昆蟲在吃掉植物時會吸收殺蟲劑。
- 接觸性:昆蟲與植物直接接觸時會吸收殺蟲劑。經常與煙霧劑共用[2]。
- 依來源分類:
- 自然:自然農業殺蟲劑如尼古丁和紅花除蟲菊,是被植物自然製造出來的。
- 無機:與金屬合成,包括砷酸鹽、銅和氟的合成(少用)和硫(常用)。
- 有機:現時最具發展潛力的殺蟲劑。
- 依化學特性分類:
- 有機氯殺蟲劑
- 有機磷殺蟲劑
- 氨基甲酸鹽類殺蟲劑
- 礦物性殺蟲劑
- 依作用機制:作用機制(Mode of Action),是另一種為殺蟲劑分類的方法,可以藉由殺蟲劑作用機制瞭解藥劑於目標害蟲內之阻害作用點,亦可利用藥劑作用機制的不同訂定害物防治策略,避免單一藥劑連續使用造成害物耐藥性或抗藥性產生。
資料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