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福
陳五福(1918年12月20日—1997年11月8日),臺灣宜蘭縣羅東鎮人,眼科醫師,創立技藝所免費幫助盲人學習生活與工作技能,又免費治療窮苦病患,被稱為「台灣史懷哲」。
陳五福 | |
---|---|
出生 | 1918年12月20日 日治臺灣宜蘭廳羅東支廳 |
逝世 | 1997年11月8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羅東鎮博愛醫院 | (78歲)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18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97年) |
母校 | 基隆中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臺北帝國大學 福島大學 |
职业 | 眼科醫師 |
配偶 | 陳連年 |
父母 | 陳漢祥(父) |
生平
投入醫界
陳五福為1918年12月20日生在羅東[1],父親陳漢祥為基督教徒[2],因排行第五故由父親取名「五福」[3]。
陳五福為基隆中學第五屆[1],高等學校畢業後考上農學系後決定休學重考[3],考上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五屆[1]。1943年畢業後,赴福島大學醫學院深造,獲眼科博士[4]。畢業任臺北帝國大學醫院住院醫生時,三哥死於空襲[3]。
陳五福後來回到家鄉,買下原是日本醫生清野滿正郎在1916年開設的清野病院,開設五福眼科[5]。五福診所秘書林惠蓮回憶,早期交通不發達,五福眼科外常排滿整排等候病患叫車的三輪車[6]。1945年12月到羅東的工廠工作的外省人卜憶羊投稿,他當時眼疾由同事陳浩森弟弟陳五福治好,1946年元旦就特地去他家答謝[2]。
1946年12月28日,陳五福與陳連年結婚,育三女二子[7]。陳連年為牙醫,為三峽老街救生醫院醫師陳文贊次女[8]。日後除陳五福次女早逝外,長女等投身醫藥界[9]。
創習藝所
五福診所裏,除了有基督教畫作、及十字架外,還有一幅史懷哲油畫像[11]。當初陳五福讀到日本作家野村實寫的史懷哲傳記感動[1][7],開始與在非洲加彭共和國蘭巴倫行醫的史懷哲通信[12]。因受史懷哲精神感召與鼓勵下,陳五福創辦提供盲人學習工作技能的技藝所[13]。1959年3月創立時原名「慕光盲人習藝所」,次年改名「慕光盲人福利館」[7]。習藝所免收所有學雜費,初級班著重生活適應訓練,高級班著重職業訓練[13]。落成後,史懷哲也會寫信關心習藝所的進展,有時工作太忙,沒法親自寫信,就託他的私人秘書代筆[12]。史懷哲去世後,他用過十字架木頭拆解分送給好友,陳五福也得部分[12][14]。
陳五福說自己是眼科醫生,能知道盲者生活上的痛苦,曾想研究出一種小型雷達來裝到盲人額頭上,以方便盲人行走[11]。後來陽明醫學院曾研究是否能在眼鏡加裝超音波,用在慕光盲人重建中心的盲生上[15]。
陳五福妻子回憶,丈夫回家若充滿笑容,是因知道盲生學習進步,可是當他知道學生懶惰、抽煙、打架,便憂愁滿面[13]。陳五福也會讓盲生智他開設的五福眼藥廠工作[4]。由於對貧苦的病人,陳五福不但不收費,還幫忙解決困難,因此被稱「台灣史懷哲」的封號[6]。如《聯合報》在1972年就報導為響應國民黨地方黨部的「及人之幼」運動,陳醫生替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三星鄉游姓四兄妹免費開刀[16]。此外,陳五福也替台北市好生育幼院院長王子乾,代收孤兒棄嬰送該院撫育[17]。
1972年10月12日,陳五福應國民黨邀請,代表該黨參與宜蘭縣長選舉[4]。然而次月20日,他便以身體不佳為由,向國民黨宜蘭縣黨部表示退出[18]。
1974年,慕光盲人福利館改名「慕光盲人重建中心」[12]。陳五福獨資購地冬山鄉冬山路三段179號的1500坪土地作新址[19],1977年遷建到冬山鄉永美村省公路旁[12]。半個世紀來,陳五福每月固定籌措三十五萬元,供慕光重建中心運作[20]。
身後
2009年11月3日,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五十周年慶,陳五福家族捐贈一個由五根鋼柱組成的鐘塔,象徵陳五福無私、奉獻、謙恭、關懷、助人的精神。當天,多位視障校友返校慶賀,蘇貞昌、呂國華、林聰賢等人也都出席致賀。[22]
荣誉
1961年12月12日,陳五福在台北中山堂受好人好事表揚[23]。1975年12月30日,他又在同地受好人好事表揚[24]。
1985年4月3日,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公布陳五福等得第二屆吳尊賢愛心獎[25]。1989年10月30日,吳三連文藝基金會公布陳五福得醫學獎[26]。1994年1月24日晚,華視《掌聲響起一一溫馨系列》播出最後一集介紹陳五福、四一五口腔醫療小組、曹仲植等[27]。1997年9月2日,陳五福獲總統李登輝頒三等景星勳章[28]。
書籍
翻譯家曹永洋傳記文學著作《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為1994年出版,錄為有聲書籍十二卷外,另並轉為點字書籍[29]。2019年,兒童文學工作者劉清彥所繪的《五福臨門——陳五福醫師的故事》繪本出版[1]。
參考
- 陳逸凡. . 台灣教會公報. 2019-08-21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中文(臺灣)).
- 卜憶羊. . 聯合報. 1959-01-01 (中文(臺灣)).
- 張肇烜. . 民報. 2017-01-01 [2022-03-18] (中文(臺灣)).
- 溫宜. . 自立晚報. 1972-10-13 (中文(臺灣)).
- 朱孝貞. . 大紀元時報. 2020-02-13 [2022-03-18] (中文(臺灣)).
- 徐柏棻. . 聯合報. 2004-07-31 (中文(臺灣)).
- 王秋霖. . 中國時報. 1996-12-29 (中文(臺灣)).
- 張肇烜. . 中國時報. 2013-08-22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中文(臺灣)).
- 陳淳志. . 民生報. 1994-08-08 (中文(臺灣)).
- 陳素秋. . 聯合晚報. 1992-02-24 (中文(臺灣)).
- 楊海宴. . 聯合報. 1965-09-11 (中文(臺灣)).
- 吳祥輝. . 聯合報. 1978-08-06 (中文(臺灣)).
- 徐淑真. . 聯合報. 1990-08-09 (中文(臺灣)).
- 吳淑君. . 聯合報. 2002-11-03 (中文(臺灣)).
- . 民生報. 1986-06-25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2-07-26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62-05-23 (中文(臺灣)).
- . 自立晚報. 1972-11-21 (中文(臺灣)).
- 林宜瑩. . 台灣教會公報. 2019-07-25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中文(臺灣)).
- 薛桂文. . 民生報. 1997-11-10 (中文(臺灣)).
- . 中國時報. 1997-12-21 (中文(臺灣)).
- 王燕華. . 聯合報. 2009-11-0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61-11-29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75-12-18 (中文(臺灣)).
- . 民生報. 1985-04-04 (中文(臺灣)).
- . 民生報. 1989-10-31 (中文(臺灣)).
- 張文輝. . 聯合報. 1994-01-24 (中文(臺灣)).
- 廖雅欣. . 聯合報. 1997-09-03 (中文(臺灣)).
- 周信水. . 聯合報. 1994-05-05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