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恆輝
陳恆輝(CHAN HANG FAI ANDREW,1970年代—)
陳恆輝 | |
---|---|
导演 | |
罗马拼音 | CHAN HANG FAI |
英文名 | ANDREW CHAN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
出生 | 英屬香港 |
职业 | 導演、編劇 |
母校 | 香港演藝學院 |
代表作品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終局》 《香港三姊妹》 《一齣如夢幻的戲劇》 《暴風雨》 |
活跃年代 | 1995年至今 |
70年代出生,劇場導演,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藝術總監。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憑畢業作品《浮石傳》獲校內傑出導演獎。2003年成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專注於富實驗性的導演工作。2009年憑《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獲得第十八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獎(悲劇∕正劇)及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憑《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提名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憑《終局》獲得第五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獎。2018年憑《香港三姊妹》提名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獎(悲劇∕正劇)。劇作先後曾參與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烏鎮戲劇節、兩岸小劇場藝術節、台北關渡藝術節、台北藝穗節、華文戲劇節、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等世界性藝術節。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更被CNNGo評為本地五個獨特的香港劇團之一。
劇場導演作品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演出日期 | 劇目名稱 | 英文名稱 | 備註 | |
---|---|---|---|---|
2007年 | 《貝克特的無聲與呢喃》 | Beckett on Stage: Silence & Whisper | 此演出包含七個貝克特的短劇:《結局》(Catastrophe)、《戲劇》(Play)、《無言劇I》(Act Without Words I)、《來與往》(Come and Go)、《無言劇II》(Act Without Words II)、《非我》(Not I)、《呼吸》(Breath) | |
2008年 | 《荒誕派劇場二重奏:伊奧尼斯高《課堂驚魂》及品特《山嶽語言》》 |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Double Bill:Ionesco's The Lesson and Pinter's Mountain Language | ||
2008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 ||
2008年 |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 | 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 | ||
2009年 | 《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跡》 | Beckett on Stage II:Reminiscence & Traces | 此演出包含四個貝克特短劇:《何事何地》(What Where)、《落腳聲》(Footfalls)、《劇場速寫II》(Rough for Theatre II)、《搖搖椅》(Rockaby) | |
2009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載譽重演)》 |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Re-run) | ||
2010年 | 《女侍∕侍女》 | The Maids x2 | 瘋祭舞台和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聯合創作,把劇作《侍女》(The Maids)於同一演出分別作二度變奏,何應豐導演執導《女侍》,陳恆輝導演執導《侍女》 | |
2010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上海演出)》 |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Shanghai) | 京港滬三城青年戲劇導演作品世博展演季 | |
2010年 | 《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 | 1001 Nights of Pasolini | ||
2010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北京版))》 |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Beijing Version) | 2010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
2011年 |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載譽重演)》 | 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 (Re-run) | ||
2011年 | 《百年孤寂》 |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 ||
2011年 |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北京版)》 | 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 (Beijing Version) | 2011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
2011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VIII Chinese Drama Festival(Macao‧2011):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 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 | |
2012年 | 《終局》 | Endgame | ||
2012年 | 《百年孤寂(北京版)》 |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eijing Version) | 2012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 | |
2012年 | 《觸怒觀眾》 | Offending the Audience | ||
2013年 | 《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重演)》 | 1001 Nights of Pasolini (Re-run) | ||
2014年 | 《伽利略傳》 | Life of Galileo | ||
2014年 | 《卡夫卡的女人們 X 蝶戀花》 | ArtSnap@New Vision Arts Festival 2014:She Who Encountered Kafka X The New Rendezvous with Nalan | 微藝進行中@新視野藝術節2014 | |
2014年 | 《十方一念》 | Once the Muse Speaks | ||
2015年 | 《終局(重演)》 | Endgame (Rerun) | ||
2015年 | 《終局(上海演出)》 | Endgame (Shanghai Performance) | 2015第十一屆上海當代戲劇節 | |
2016年 | 《哈姆萊特機器》 | Hamletmachine | ||
2016年 | 《三生三世(台北演出)》 | The Inn (Taipei Performance) | 兩岸三地四導演合創計劃 | |
2016年 | 《三生三世(北京演出)》 | The Inn (Beijing Performance) | 2016 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 |
2016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台北演出)》 | 2016 Kuan Du Arts Festival: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Taipei Performance) | 2016關渡藝術節 | |
2016年 | 《哈姆萊特機器(烏鎮演出)》 | 2016 Wuzhen Theatre Festival: Hamletmachine (Wuzhen Performance) | 2016 烏鎮戲劇節 | |
2017年 | 《香港三姊妹》 | The Hong Kong Three Sisters | ||
2017年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2017版 | JOCKEY CLUB NEW ARTS POWER: Seven Boxes Possessed of Kafka (2017 Edition) |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 | |
2018年 | 《香港三姊妹》(重演) | The Hong Kong Three Sisters (Re-run) | ||
2019年 | 《平庸的邪惡》 | The Banality of Evil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與楊景翔演劇團聯合製作,演出分為兩部分:香港部分由陳恆輝執導,台灣部分由楊景翔執導 | |
2019年 | 《平庸的邪惡》(台北演出) | The Banality of Evil (Taipei Performance) |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與楊景翔演劇團聯合製作,演出分為兩部分:香港部分由陳恆輝執導,台灣部分由楊景翔執導 | |
2019年 |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2019版) | 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 (2019 Edition) | ||
2020年 | 《暴風雨》 | The Tempest | ||
2021年 | 《一齣如夢幻的戲劇》 | A Dream Play | ||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演出日期 | 劇目名稱 | 英文名稱 | 備註 |
---|---|---|---|
2017年 | 《三便士歌劇》 | The Threepenny Opera | |
獎項
香港演藝學院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劇目 | 結果 |
---|---|---|---|---|
1997年 | 香港演藝學院 | 校內傑出導演獎 | 浮石傳 | 獲獎 |
香港舞台劇獎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劇目 | 結果 |
---|---|---|---|---|
2009年 | 第十八屆香港舞台劇獎 | 最佳導演 (悲劇∕正劇)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獲獎 |
2009年 | 第十八屆香港舞台劇獎 | 十大最受歡迎劇目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獲獎 |
2013年 | 第二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 | 十大最受歡迎製作 | 終局 | 獲獎 |
2018年 | 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 | 最佳導演 (悲劇∕正劇) | 香港三姊妹 | 提名 |
2018年 | 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 | 年度優秀製作 | 香港三姊妹 | 獲獎 |
香港小劇場獎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劇目 | 結果 |
---|---|---|---|---|
2009年 | 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劇本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獲獎 |
2009年 | 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導演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獲獎 |
2009年 | 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整體演出 |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 | 獲獎 |
2009年 | 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整體演出 |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 | 提名 |
2010年 | 第二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整體演出 | 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跡 | 提名 |
2011年 | 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導演 | 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 | 提名 |
2013年 | 第五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導演 | 終局 | 獲獎 |
2013年 | 第五屆香港小劇場獎 | 最佳整體演出 | 終局 | 提名 |
Broadway Baby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劇目 | 結果 |
---|---|---|---|---|
2017年 | 2017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 Broadway Baby ★★★★ | 香港三姊妹 | 獲獎 |
台北藝穗節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劇目 | 結果 |
---|---|---|---|---|
2017年 | 2017 台北藝穗節 | 台北藝穗節 「佳作獎」 | 香港三姊妹 | 獲獎 |
教育劇場作品
演出日期 | 演出名稱 | 計劃名稱 |
---|---|---|
2002年 | 《理想之國「卡比利亞」》 | 我愛新移民 — 教育劇場實驗計劃 |
2004至2005年 | 《以眼還眼?》 | 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推廣計劃「以眼還眼?教育劇場計劃」 |
2004至2005年 | 《月宮寶盒》 | 幼兒戲劇教學體系發展計劃(幼兒教育劇場之《月宮寶盒》) |
2005至2006年 | 初小篇《野孩子》 | 德育劇場-個人成長戲劇及劇場教育 |
2005至2006年 | 高小篇《罪與罰》 | 德育劇場-個人成長戲劇及劇場教育 |
2006至2007年 | 《鴉片戰爭》 | 教育劇場之鴉片戰爭-透過劇場認識祖國並建立愛國心 |
2007至2008年 | 教育劇場版《走向共和》 | 教育劇場版《走向共和》-運用劇場實踐跨科學習並從中建立自省自強之救國心 |
2008至2009年 | 《五四運動》 | 教育劇場計劃之五四運動-透過劇場提高國民意識及文化藝術創意 |
2009至2010年 | 《始皇帝的最後一夜》 | 教育劇場《始皇帝的最後一夜》-透過劇場認識歷史及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 |
2010至2011年 | 教育劇場《戲說三國》 | 教育劇場《戲說三國》-透過劇場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語文能力 |
2012至2013年 | 中學教育劇場之香港日佔時期 | 中學教育劇場之香港日佔時期 |
2015至2016年 | 戲說《西遊記》:透過劇場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創意 | 戲說《西遊記》:透過劇場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創意 |
2016年 | 2015/16學校文化日計劃《孝感動天》教育劇場 | 2015/16學校文化日計劃《孝感動天》教育劇場 |
2016至2017年 | 高小教育劇場《姬明傳》 | 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第一階段) |
2017至2018年 | 高小教育劇場《姬明傳》 | 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 |
2017至2018年 | 初中教育劇場《3016》 | 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 |
2018至2019年 | 高小教育劇場《姬明傳》 | 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第三階段) |
2018至2019年 | 初中教育劇場《3016》 | 賽馬會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第三階段) |
2019至2020年 | 高小教育劇場《妙虛傳》 |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第一階段) |
2020至2021年 | 高小教育劇場《妙虛傳》 |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第二階段) |
2020至2021年 | 初中教育劇場《夜空》 | 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第二階段)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