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

陳震遠論文審稿造假案(The fake papers event of Chen Zhenyuan's papers),2014年7月爆發的學術醜聞事件。英國賽吉出版公司發現,前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今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資訊科學系副教授陳震遠涉嫌為了讓論文能夠發表,通過假造130個人頭帳號,假造出同儕審查圈及引用圈。賽吉出版公司因此撤銷了陳震遠在《震動與控制期刊》發表的60篇論文。

一次撤消60篇論文在全球學術界是很罕見的事件,《震動與控制期刊》主編因此請辭主編,並向其執教大學申請退休。被撤銷論文中,有5篇是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蔣偉寧發表,陳震遠掛名共同作者;在受到輿論壓力後,蔣偉寧因此請辭教育部長。

事件經過

2009年,陳震遠至屏東教育大學任教,開始在《震動與控制期刊》(JVC)大量發表論文。

2011年2月,陳震遠升任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

2013年,《震動與控制期刊》主編阿里·H·內菲審查陳震遠論文,發現問題帳號,逐一清查,發現130個問題帳號可能皆是陳震遠假造。9月,賽吉出版公司發函屏東教育大學,要求協助調查。屏大資訊科學系於10月成立專案委員會調查。11月陳震遠向屏東教育大學請辭副教授職位,於2014年2月開學後離職。屏東教育大學結束內部調查,未對外公布結果,也未向教育部通報。屏東教育大學表示,因為開始調查之後陳震遠的離職使調查不順利,併校和暑假期間許多調查行動無法進行,調查小組開學後會總報告,「不私了」。[1]

2014年5月,阿里·H·內菲結束調查,向《震動與控制期刊》提出調查報告後請辭主編職務,同時向自己任教的大學申請退休,以負起此次事件的責任。7月8日,部落格《Retraction Watch》首次向外界披露這個消息[2]。7月9日,《震動與控制期刊》發出聲明,指控陳震遠利用該期刊線上審查系統,以大量註冊假帳號的方式註冊了130位人頭帳號;賽吉出版公司懷疑陳震遠利用這種方式來通過同儕審查,撤銷與陳震遠有關的60篇論文[3][4][5]。包括《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皆報導了此事[6][7][8][9]。台灣媒體在稍晚也跟進[10]李家同批評此事是JVC審稿制度不良造成[11]

7月11日,因為遭撤銷論文中,有5篇為蔣偉寧發表,陳震遠掛名共同作者,蔣偉寧召開記者會澄清。蔣偉寧聲稱,陳震遠之弟陳震武為其指導學生,陳震遠掛名共同作者,是經由陳震武處理,他本人不知情[12]。輿論出現要求將蔣偉寧停職,進行調查的聲音[13]

7月13日,陳震遠召開記者會,澄清蔣偉寧未涉及此事。會後發表聲明,認為論文內容絕無抄襲、造假,至於人頭帳號的建立,是因為在送、修稿過程,因敲鍵錯誤,使資訊系統自動建立大量共同作者們的帳號,非惡意假造[14]

7月14日,中華民國行政院發布,蔣偉寧辭去教育部長[15][16]

9月25日,中華民國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做出初步調查,確認論文審查造假,擬裁處陳震遠停權十年、陳震武停權五年,停權期間不能申請科技部任何補助;並擬追繳涉案期間補助費逾新台幣兩百萬元。此案報請科技部部長張善政裁定[17]

在科技部調查中,除被《震動與控制期刊》撤銷的60篇論文外,在《自然災害》(Nature Hazards)期刊中,陳震遠有一篇論文導言抄自維基百科,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引用其他論文,引用的九成內容皆為自己及陳震武的論文,遭懷疑是刻意增加自己的論文影響力點數[18]。此外,蔣偉寧被檢舉《震動與控制》撤銷其掛名共同作者的其中一篇論文,涉嫌自我抄襲2010年另一篇刊登在《震動與控制》且未被撤銷的論文上;經比對兩篇論文,發現有多個段落幾乎完全一字不差,且未註明出自以前的研究成果。10月16日,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初審,決議將蔣偉寧停權三年,結果送張善政決定。

10月26日,科技部決議將陳震遠停權十年,停權期間不得申請計畫;但陳震武及蔣偉寧處份未定。[19]

11月26日出刊的英國《自然》期刊,刊載專文〈同儕審查騙局〉回顧這個事件,認為陳震遠與文亨尹事件暴露了自動出版送審系統如ScholarOne等的安全性弱點[20][21]

2015年2月6日,科技部決議陳震武停權十年並追回三件計畫的研究主持費,蔣偉寧停權一年。[22][23]

2016年3月6日,國際期刊《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宣布撤銷陳震武於2012年至2013年期間所發表的3篇論文,由於這3篇論文都僅有陳震武和其他學者掛名,並無當年被視為主導整起案件的陳震遠掛名,也讓國際學術網站「Retraction Watch」認為,陳震武在整起案件並不是無辜的旁觀者,使得科技部重啟調查。教育部表示,在事件爆發後,經海科大查證,陳震武的教授升等論文中確有數篇有問題,校方已決議取消陳震武教授資格,降為副教授,並追討溢領薪資,而陳震武不服而提出訴願。經法院審理後,教育部敗訴,後經上訴,最高法院判決:原判決廢棄。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並依判決重啟調查,再為處分。因此目前為副教授資格。[24][25]

類似事件

2012年,南韓東亞大學的一名農業科學家文亨尹涉及建立24個假郵件帳號,向自己在《藥物生物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冒名進行同儕審查,以利論文發表,遭撤銷35篇論文[26]

2015年3月,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消了旗下期刊中43篇論文,多數來自中國,主因是發現有偽造同儕審查者的造假情況。《華盛頓郵報》報導此事,並將其與陳震遠事件相提並論[27][28]

参考文献

  1. . [201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2. . Retraction Watch. 2014-07-08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3. Fred Barbash,"Scholarly journal retracts 60 articles, smashes ‘peer review r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Washington Post,July 10,2014.
  4. Fred Barbash,"An obscure academic journal. A memorable peer review scand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Washington Post,July 11,2014.
  5. .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SAGE. 2014-07-09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6. Michael Hiltzik. . Los Angel Time. 2014年7月9日 [2014-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英语).
  7. Jon Swaine. . Guardian. 2014年7月10日 [2014-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1) (英语).
  8. Henry Fountain. . New York Time. 2014年7月11日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9. Michael Schultheiss. . Guardian Liberty Voice. 2014年7月11日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英语).
  10. 林曉雲、羅欣貞. . 自由時報. 2014年7月11日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11. 李家同. . 三立新聞台. 2014年7月16日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2. 陳至中. . 中央社. 2014-07-11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13. 林曉雲、吳柏軒、蔡清華、鍾麗華. . 自由時報. 2014-07-13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4. 鮑建信. . 自由時報. 2014-07-14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15. 陳炳宏、羅添斌.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台北). 2014年7月14日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中文(臺灣)).
  16. 黃詩凱. . 聯合報. 2014-07-14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17. 許敏溶. . 蘋果日報. 2014-09-25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8. 許敏溶. . 蘋果即時. 2014-07-17 [2014-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9. 許敏溶. . 蘋果日報. 2014-10-27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0. Cat Ferguson, Adam Marcus & Ivan Oransky. . Nature. 2014-11-26 [2014-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英语).
  21. 湯佳玲、林曉雲、邱芷柔、李容萍. . 自由時報. 2014-11-28 [2014-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22. 蔡永彬、許敏溶. . 蘋果日報. 2015-02-06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3. .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24. 蘋果日報. . 2016-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25.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學院海事資訊科技系.
  26. . Retraction Watch. 2012-08-24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27. Fred Barbash.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03-27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28. 湯佳玲. . 自由時報.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