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芸樓
陶芸樓(1898年—1964年),書畫篆刻藝術家。本名陶暉,別號芸樓。祖籍浙江省紹興,精通詩、書、畫、印及史學,創作以山水畫為主。1947年,陶芸樓首度來臺旅遊,並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書畫篆刻展,時值國共情勢緊張,其即定居臺灣。[1] 他師法古人文人畫,講求氣韻、意境,其以墨色畫山水,畫作佈局淡雅,被譽為「詩、書、畫、印」四絕[2]。
生平
陶芸樓畢業於福建師範專科學校,自幼研讀古文經史,兼習書畫篆刻,早年即於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舉辦畫展,並獲吳昌碩等名家推崇[3],其詩文見於北京《雅言詩刊》、南京《中國詩刊》、《國藝月刊》,1947年南京「中國詩刊社」更為其出版《芸樓詩稿》[2]。
陶芸樓來台後定居基隆,並受聘為基隆市政府祕書[4]。1948年加入「瀛社」、「薇閣詩社」,1949年加入「大同吟社」[2]。1950年擔任「基隆市文獻委員會」特約編纂,編修《基隆市志.文物篇》[3],同年「基隆市美術研究會」成立,陶芸樓並擔任會長一職[2]。1951年其與詩友創辦「臺灣詩壇雜誌社」,1952年擔任中國文化學會委員、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負責著作審查。1953年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前身)擔任編纂,參與《臺灣省通志稿》之修纂。1955年受蔣宋美齡支持,成立「七友畫會」,成員另包括馬壽華、陳方、鄭曼青、張穀年、劉延濤、高逸鴻。1956年加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之詩社「心社」。1957年編修完成《臺灣省通志稿.勝蹟篇》。1962年更與蔣宋美齡、黃君璧合繪「蘭石圖」[3]。
藝術風格
陶芸樓或會於畫上題款中直接道出摹仿的風格來源[2],或會於畫作上題詩,以呼應畫作內容 [5],吳昌碩稱其「筆意浩蕩」、曾熙讚其「氣韻超然,取勢空靈」、黃葆戉評其畫作「用筆高曠閑定,無作家氣,殆平日致力于青藤白陽間,有神會意得之趣」、鄭拙廬論其畫作「件件意趣疏遠,用筆蒼勁,每幅畫仔細欣賞,都有無限恬靜的韻味」[6],其摹古功力深具文人畫風,山水造境彰顯其嚮往古人田野生活之情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