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字世昌,安徽省歙县人,中国教育家[1]。其本名陶文濬,因欣賞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改名為知行,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行知。
陶行知 | |
---|---|
陶行知 | |
出生 | 陶文濬 1891年10月18日 大清安徽歙县 |
逝世 | 1946年7月25日 中華民國上海 | (54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职业 | 教育家 |
生涯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父位朝,南京汇文女校教师。[2]出身新安陶氏,为会稽陶氏正德五年(1510年)迁歙的分支。其始祖来徽采办石料,因病去世,家人遂定居于此。其先祖家境本来殷实,但祖父陶允禄子嗣多,其父仅分到一亩薄田。[3][4] 1897年,歙县秀才方庶咸看中文濬聪慧,免费为他启蒙。后又师事秀才程朗斋、贡生王藻。1906年,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1908年,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其间哲學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他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教育现状》,然而,在美国,他翻遍所有图书馆资料,也找不到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内容。哥伦比亚大学规定,允许博士生回国进行调研,整理资料,再回来做论文答辩。但困于家庭条件,他决定放弃博士文凭,于1917年11月启程回国[6]。
教育生涯
191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7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推动教育改变。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与劉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1920年夏,在南高师举办第一次暑期学校,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暑期学校之始。1921年,参加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11月,从事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国新学制”起草工作。
1922年2月,陶行知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并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1923年7月,致函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劉伯明,辞别东南大学,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被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所办南京安徽公学推为校长。先后谢绝被聘任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1925年3月,还创刊了中国第一份专为农民发行的报纸《农民旬刊》。1926年,在其创办的明陵小学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宣读《我们的信条》,提倡“生活教育”。
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逃往日本。1931年春,陶行知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9年,陶行知在陪都重庆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1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4月,筹备将育才学校迁沪及筹办上海社会大学。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葬于南京晓庄。[7]
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8]
言论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参考文献
- 李盛平主编.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04: 604. ISBN 7-80035-227-7.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凌文,林文胜. . 中国知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 趙焰. .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7年6月1日. ISBN 9787539660288.
- 于其多. . 上观新闻.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 迷寂地. . Hyweb Technology Co. Ltd. 2012.
- 何平華. (PDF).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2003年2月號 總第11期. 2003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陶行知 |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陶行知 |
维基语录上的陶行知语录 |
-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 上海师范大学行知行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川尻文彦:〈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