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分佈

隔離分佈(),亦作不連續分佈()或异域分布間斷分布[1],是生物地理学名词,指两个相關連的生物群的活动范围完全分隔,以致不会同时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而這兩個活動範圍內的生物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物種分類單元。因為地理上的隔絕而被分為兩組或更多相關的分佈地域。 隔離分佈的成因不儘相同:可能表明物種範圍的擴大或收縮,使本來相連的分佈地域被隔開[2]

Elona quimperiana的分佈就是一種隔離分佈。

環境的改變,例如造山運動造山運動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都可能是分佈範圍零碎化的原因;或會令生物往新的地區遷徙;合適的棲息地破碎化,令分佈範圍破碎,直至物種無法從一個合適的棲息地遷往另一棲息地[3]

參看

參考文獻

  1. 洪廣冀. . 泛科學. 2023-07-28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2. Tallis, J. H. 2. London u.a.: Chapman and Hall. 1991: 140–43. ISBN 0-412-30320-5 (英语).
  3. Ernst Mayr, Jared Diamond; Douglas Pratt, Color Plates by H., 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7, 2001, ISBN 0-19-51417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