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德·沃康松
早年
沃康松出生於法國格勒诺布尔,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十,家庭以製作手套為業。他在清寒中長大,並以鐘錶匠為志願。 [1]他曾師從耶穌會修士,後加入里昂的最小兄弟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沃康松原本打算往神學研究發展,但在認識外科醫生克洛德‧尼古拉‧勒卡並向其學習解剖學之後,他重拾對機械製作的興趣,將之結合解剖學的知識,創造出能模仿循環、消化、呼吸等有機運動的仿生機械。[2]
生涯
沃康松於18歲時獲得他的第一間工作室,在一些貴族的贊助下從事新奇的發明。獲得實驗室的同一年,他發明了一種可以端菜、清理桌子的家務機器人,為來訪的政府官員服務;然而此舉卻引發一位政府官員的不滿,認為這是一種「褻瀆」,命其將工作室銷毀。[3]
1737年,沃康松完成自動機械作品「吹笛手」,該作品外觀是一個演奏短笛的牧羊人,內附十二首曲目。他於次年向法國科學院發表這項創作。[4] 但該作品遭到專業音樂家批評,認為其手指與嘴部過於僵硬,無法充分發揮樂器音色,因此沒有造成流行。[5]
此時,自動機械開始在歐洲受到矚目,但多數歸類為休閒娛樂或兒童玩具。於此相比,沃康松的作品極為複雜且逼真,在當時極具革命性。
同年晚期,沃康松創造出另外兩件自動機械作品 : 「鈴鼓手」與「消化鴨」,後者被視為他的代表性傑作。沃康松的發明引起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注意,有意邀請他成為駐宮廷發明家,但沃康松表明自己只為祖國服務而婉拒了對方。[6]
1741年,他被路易十五的樞密院首席大臣弗勒里任命為法國紡織業檢驗員,負責進行紡織業的改革,以追上英國與蘇格蘭的腳步。1745年,沃康松發明世上第一台以打孔卡運作的完全自動紡織機,試圖實現法國紡織業的自動化[7] 。然而他的想法引起紡織勞工的憤怒與反彈,[8] 使得這項改革胎死腹中。
1746年, 沃康松成為法國科學院的成員。[9]
逝世
1782年,沃康松逝世於巴黎。他將自己遺留的作品與收藏捐贈給路易十六,現收藏於法國國立工藝學院。部分自動機械作品遺失,「吹笛手」與「鈴鼓手」據傳在革命時期遭到摧毀。雖然沃康松在有生之年無緣見證法國紡織業的自動化,但他的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後的約瑟夫·瑪麗·雅卡爾改進,得到充分的完善與實施。
注釋
- .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4).
- . [200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06).
- Wood, Gabby. "Living Dolls: A Magical History Of The Quest For Mechanical Lif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Guardian, 2002-02-16.
- .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2).
- Quantz, Johann Joachim. [Attempt at instruction in playing the transverse flute]. Berlin, (Germany): Johann Friedrich Voß. 1752: 46 (德语). Available at: Deutsches Text Archi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4).
- . [2019-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8).
- Gaby Wood. .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2002.
- Biography at Vaucanson.org (fr)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3-12-20.
- David M. Fryer, John C. Marshall.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April 1979, 20 (2): 257–269. JSTOR 3103866. doi:10.2307/310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