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列表
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列表中都是NASA發射的太空探測器及其運載火箭的最上級。其中三個探測器,「航海家1號」,「航海家2號」和「新視野號」仍在運作中,並定期通過無線電通信聯繫,而「先鋒10號」和「先鋒11號」現在已經失效。除了這些太空探測器之外,一些上層級和溜溜球去自旋,假設它們繼續沿著它們的軌道前進,也正在離開太陽系。
這些物體因為它們的速度和方向使它們遠離太陽,並且在它們與太陽的距離上,太陽的引力不足以將這些物體拉回或進入軌道,因此他們正在「離開」太陽系。它們並非不受太陽引力的影響,雖然正在減速,但仍然以離超過開太陽系的逃逸速度遠離,並滑行到星際空間。
探測行星的太空探測器
- 先鋒10號:1972年發射,1973年飛越木星 ,朝向位於金牛座的畢宿五(65光年外)方向飛去。2003年1月失去了聯繫,估計與地球的距離已經超過了134天文單位秒(AU;一個AU大約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1.5億公里(9,300萬英里))[1]。
- 先鋒11號:1973年發射,1974年飛越木星,1979年飛越土星。1995年11月失去聯繫,估計已距離地球111 AU[2]。這艘太空探測器正朝著位於人馬座西北部的天鷹座的方向前進。除非發生意外,「先鋒11號」將在大約400萬年後從天鷹座的一顆恆星附近經過[3]。
- 航海家2號:1977年8月發射,1979年飛越木星,1981年飛越土星,1986年飛越天王星,1989年飛越海王星。這艘太空探測器於2018年11月5日在119天文單位的距離離開日球層前往星際空間[4]。「航海家2號」仍然處於活動狀態。它沒有朝向任何特定的恆星,然而在大約40,000年後,它應該會距離恆星羅斯248(仙女座HH)1.7光年[5]。如果不受干擾,296,000年它應該會在4.3光年的距離處經過天狼星。
- 航海家1號:1977年9月發射,1979年飛越木星,1980年飛越土星,特別接近土星的衛星泰坦。2012年8月25日,探測器在121天文單位通過日球層頂,進入星際空間[6]。 「航海家1號」仍然處於活動狀態。它正朝著與距離地球17.6光年的恆星格利澤445(AC +79 3888)在大約40,000年後相遇的方向前進[7]。
- 新視野號:2006年發射,於2007年飛越木星,2015年7月14日飛越冥王星。做為古柏帶擴展任務(KEM)的一部分,它於2019年1月1日飛越古柏帶天體(486958) 天空[8]。
儘管其它探測器是較早先發射的,但「航海家1號」的速度更高,超過了所有其它探測器。1977年12月19日,「航海家1號」在發射幾個月後,就超過了「航海家2號」[9]。它在1981年超過了「先鋒11號」[10],然後在1998年2月17日超過「先鋒10號」,成為距離太陽最遠的探測器[11]。 「航海家2號」的移動速度比之前發射的所有其它探測器都快;它在20世紀80年代末超越了「先鋒11號」,然後在2023年7月18日超越了「先鋒10號」,成為距離太陽第二遠的太空探測器[12][13]。
根據先鋒號異常或「先鋒號效應」對它的影響,「新視野號」也可能超越先鋒號探測器,但需要很多年才能超越。預估它將在2143年超過「先鋒11號」,在2314年超過「先鋒10號」,但永遠不會超過「航海家號」[10]。
速度和離太陽的距離
為了將距離放在表中的上下文中,冥王星的平均距離(半長軸)約為40 AU。
名稱 | 發射 | 距離太陽(AU) (截至2023年)[14][15] |
速度(km/s)[14][15] |
---|---|---|---|
航海家1號 | 1977 | 162.043 | 16.9 |
航海家2號 | 1977 | 135.198 | 15.2 |
先鋒10號 | 1972 | 135.017 | 11.8 |
先鋒11號 | 1973 | 112.879 | 11.1 |
新視野號 | 2006 | 57.707 | 13.7 |
註解:上述數據截至2023年12月17日的。來源:噴射推進實驗室 [14]。NASA SSD模擬器[15],和新視野號[16]。
太陽逃逸速度是離太陽中心距離(r)的函數,由
其中乘積「G」「Msun」是日心點引力參數。從太陽表面逃離太陽所需的初始速度是618 km/s(1,380,000 mph)[17],在地球與太陽的距離(1AU)處,下降到42.1 km/s(94,000 mph),並在距離100AU處下降至4.21 km/s(9,400 mph)[18][19]。
- 航海家1號和2號的速度和離太陽的距離
- 先鋒10號和11號的速度和離太陽的距離
- 新視野號的速度和離太陽的距離。
為了離開太陽系,探測器需要達到局部逃逸速度。離開地球後,太陽的逃逸速度是42.1 km/s.。為了達到這個速度,還可以使用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速度29.78 km/s,這是非常有利的。稍後通過行星附近,探測器可以通過重力助推獲得額外的速度。
推進節火箭
每一個行星探測器都被一枚多節火箭放入其逃逸軌道,其最後一節的軌道與發射的探測器幾乎相同。由於這些節不能被主動引導,它們的軌跡現在與它們發射的探測器不同(探測器由允許改變航向的小型推進器引導)。然而,在探測器因重力助推而獲得逃逸速度的情况下,這些節可能沒有相似的航向,而且它們與其它物體相撞的可能性極低。逃逸軌跡上的推進節包括:
- 「先鋒10號第三節」:Star-37固體燃料火箭TE364-4的變體[20]。
- 「航海家1號第四節」:Star 37E固體燃料火箭[21]。
- 「航海家2號第四節」:Star 37E固體燃料[21]。
- 「新視野號第三節」:Star-48B固體燃料火箭,與「新視野號」在太陽系外的逃逸軌跡相似,甚至比「新視野號」提前六小時到達木星。2015年10月15日,它在距離冥王星2.13億公里(超過1天文單位)的地方通過了冥王星的軌道[22][23]。這是在「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後四個月[24]。
此外,在「新視野號」探測器從第三節火箭上釋放之前,還使用了兩個金屬絲上的小重量來减少其旋轉。一旦自轉速度降低,這些質量和金屬絲就被釋放了,因此也在逃離太陽系的軌道上[25][26]。
上述物體都不可追跡,因為它們沒有電源或無線電天線,無法控制地旋轉,而且太小而無法被探測到。除了預測的太陽系逃逸軌跡之外,它們的確切位置是未知的。
「先鋒11號」的第三節被認為在太陽軌道上,因為它與木星的相遇不會導致逃離太陽系[21]。 「先鋒11號」在隨後與土星的相遇中獲得了逃離太陽系所需的速度。
2006年1月19日,前往冥王星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發射時,半人馬座火箭上層和Star-48B的第三節就直接達到太陽逃逸軌道的速度16.26每秒(58,536每小時;36,373英里每小時)[27] New Horizons passed the Moon's orbit in just nine hours.[28][29]。隨後與木星的相遇只增加了它的速度,使探測器比沒有這次相遇的探測器提前三年到達冥王星。
因此,迄今為止,唯一「直接」發射到太陽逃逸軌道的物體是「新視野號」太空探測器、它的第三級和兩個自轉質量(Yo-yo de-spin)。「新視野號」的半人馬座第二節沒有逃脫;它位於2.83年的日心(太陽)軌道上[22]。
未來
考慮到星際空間的巨大空虛,這裡列出的所有物體,除非它們與另一個物體碰撞(或被另一個天體收集,但可能性極低),都有可能在時間軸上繼續進入深空,否則它們甚至可能比太陽生命的主序階段還要長數十億年[31]。先鋒號或航海家號探測器與恆星(或恆星殘骸)碰撞可能性的一個估計時間尺度是1020年(100萬億年)[32][33]。然而,它們不太可能獲得足够的速度逃離銀河系[32](或其未來與仙女座星系的合併)進入星系際空間。
圖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TheSkyLive.com. [2019-08-11].
- . TheSkyLive.com. [2019-08-11].
- . NASA. 3 March 2015.
- Gill, Victoria. . BBC News. December 10, 2018 [December 10, 2018].
- . NASA. June 22, 2007 [August 14, 2013].
- Harwood, William. . CBS News. September 12, 2013.
- Wall, Mike. . 13 September 2015 [4 June 2018].
- Brown, Dwayne. (新闻稿). Washington, DC. NASA. 2016-07-01 [2016-10-06].
- Gebhardt, Chris; Goldader, Jeff. . nasaspaceflight.com. 20 August 2011 [15 July 2015].
- Cranor, David. . Nothing More Powerful. 4 December 2017 [4 December 2017].
-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ASA.
- .
- .
- .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NASA. [November 4, 2019].
- . Heavens Above. Chris Peat. [2021-08-29].
- Talbert, Tricia. . NASA. 2021-04-15 [2021-04-18].
- . www.qrg.northwestern.edu. [2018-10-25].
- . www.wolframalpha.com.
- . [2018-12-17].
- . NASA.
- . stackexchange.com.
- Stern, Alan; Guo, Yanping.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October 28, 2010.
- . unmannedspaceflight.com.
- Malik, Tariq. . Space.com. 26 January 2006 [2 January 2019].
- Pierre Bauduin. . weebau.com.
- . johnstonsarchive.net.
- Scharf, Caleb A. . Scientific American. February 25, 2013 [July 12, 2017].
- Neufeld, Michael. . Smithsonian. July 10, 2015 [April 21, 2018].
- (PDF). 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 January 2006 [April 21,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September 9, 2016).
- https://usspaceobjectsregistry.state.gov/Lists/SpaceObjects/DispFormaspx?ID=3348.html%5B%5D
- . Time. 20 June 1983 [5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December 2008).
- Bailer-Jones, Coryn A. L.; Farnocchia, Davide. . Research Notes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3 April 2019, 3 (59): 59. Bibcode:2019RNAAS...3...59B. S2CID 134524048. arXiv:1912.03503 . doi:10.3847/2515-5172/ab158e .
- . Phys.org. December 2019.
- . Reuters. Jul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