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玩世界 (探險活寶)

電玩世界〉(英語:)是《探險活寶》第二季第16集。在卡通頻道2011年2月21日播出。 本集以小男孩阿寶和魔法狗老皮為主角,講述阿寶和老皮須打敗從嗶莫內部釋出電子遊戲中的三個頭目

電玩世界
探險活寶》分集
剧集编号第2季
第16集
导演拉里·萊奇力特
编剧
  • 阿古·卡斯圖埃拉
  • 湯姆·赫皮奇
故事撰稿馬克·貝克
小史蒂夫
肯特·奧斯本
派屈克·麥克海爾
特普·范·奧曼
潘得頓·沃德
制作代码1002-042[1]
首播日期2011年2月21日 (2011-02-21)
长度11分鐘

劇情

阿寶和老皮玩橫向捲軸遊戲《保護陽光》(Guardians of the Sunshine),阿寶使用移動組合攻擊頭目青蛙山姆(Sleepy Sam)。但失敗,並憤怒地說若真的在遊戲裡,他可輕鬆打敗青蛙山姆。但嗶莫解釋實際上在遊戲中是非常危險的。然而阿寶和老皮不理睬嗶莫的警告,最終決定戲弄嗶莫將它們輸入到“主要大腦遊戲框架”中,成為《保護陽光》中的角色。

二人試圖擊敗遊戲中的跳跳蜂(Bouncy Bee)、泥漿小兔(Honey Bunny)和青蛙山姆,但之後才知道他們的冒險技能沒有傳到這數位環境。阿寶和老皮失去幾條命之後,他們試著突破,卻意外導致遊戲故障。阿寶、老皮,以及跳跳蜂、泥漿小兔和青蛙山姆,都被推出現實世界,三個頭目決定摧毀監禁他們的嗶莫。幸運的是,阿寶成功使用從此劇集開頭組的移動組合來摧毀怪物。

幕後製作

《電玩世界》是《探險活寶第二季的第16集[2]。此集由阿古·卡斯圖埃拉湯姆·赫皮奇擔任編劇。由單一作家組:馬克·貝克、小史蒂夫、派屈克·麥克海爾肯特·奧斯本特普·范·奧曼潘得頓·沃德梅里韋瑟·威廉擔任構思,卡斯圖埃拉和赫皮奇將其改編成分鏡[3]。《探險活寶》的原作沃德在這季的節目負責人,但後來在第五季辭職[4]:45

此集是第一個不完全手工繪製的動畫節目[5]。在遊戲的橋段為三維[6]、程式化與可辨別多邊形和低幀數而聯想到定格动画[7]。這都是由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畢業生傑奇(Jacky Ke Jiang)所製做的[lower-alpha 1]。為了製作角色和橋段中的環境,傑奇負責製作他們的模型裝備網格,並且自己製作動畫。總共跑了將近六分鐘[lower-alpha 2][6]

發行與反響

《電玩世界》於2011年2月21日在卡通頻道首播[2]。此集有173萬觀眾觀看,18至49歲的尼爾森收視率為0.3。尼爾森評級是收視率系統,決定了在美國電視節目的觀眾人數和組成,表示在所有家庭中18到49歲的,0.3%的人在觀看電視[8]。此集首次在2012年《惡夜魔境》的DVD發行,[9]後來在2013年完整版第二季DVD發行[10]

io9》的查理·珍·安德斯對此集列入虚拟现实[11]類似地,《Kotaku》的班·伯特利(Ben Bertoli)列為動畫中視頻遊戲的最好劇集[5]。安德斯讚揚此集的幽默,且描述動畫中,第三代視頻遊戲的風格,讓人回到第一個描寫虛擬現實的作品[11]。《IGN》的馬特·福勒(Matt Fowler)稱是第二季的優質劇集,[10]影音俱樂部》的奧利弗·薩瓦(Oliver Sava)描述為能代表整個節目的劇集[12]。《Destructoid》的傑森·福爾摩斯(Jason Holmes)對配演老皮的約翰·迪·馬吉歐寫正面評語,並且預期此集可能是動畫系列中最好的一集[7]

伯特利稱讚動畫,且發現阿寶和老皮自願進入遊戲是獨一無二,[5]根據《聖安東尼奧快報》的雷納·A·古茲曼(René A. Guzman)的觀點,他發現啟發《探險活寶》改編成的遊戲可媲美《電子世界爭霸戰[13]。電視台後來發行2012年的節目改編成第一個視頻遊戲。《Game Rant》的傑夫·席勒(Jeff Schille)點出沃德的參與,並寫道改編自《電玩世界》及第三季《皮老爹的地窖》這件事並不奇怪[14]

參見

說明

  1. 傑奇於2009年畢業,專攻實驗動畫[6]
  2. 在劇集播出之前,製作人員發行其中一橋段的手繪動畫[7]

參考文獻

  1. Seibert, Fred. . Frederator Studios. August 17, 2010 [January 19,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Note: Some of the original episodes' titles were changed during production; for instance, "It Came From the Nightosphere" was originally just called "Nightosphere", and "The Real You" was originally named "Born to Die".
  2. . TV Guide. CBS Interactive.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6, 2015).
  3. For information on how Adventure Time is produced, see: Goldstein, Rich. . The Daily Beast. The Daily Beast Company. December 19, 2013 [December 1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9, 2013).
  4. Strauss, Neil. . Rolling Stone (n.p.). October 2, 2014, (1219): 44–46.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3, 2014).
  5. Bertoli, Ben. . Kotaku. Gawker Media. September 7, 2015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6, 2015).
  6. Amidi, Amid. . Cartoon Brew. February 21, 2011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4, 2012).
  7. Holmes, Jonathan. . Destructoid. February 21, 2011 [September 1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5, 2011).
  8. Seidman, Robert. . TV by the Numbers. Gracenote. February 23, 2011 [September 1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7, 2011).
  9. McCutcheon, David. . IGN. Zipp Davis. January 5, 2012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10. Fowler, Matt. . IGN. Zipp Davis. June 27, 2013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30, 2013).
  11. Anders, Charlie Jane. . io9. Gawker Media. June 26, 2013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29, 2013).
  12. Sava, Oliver. . The A.V. Club. The Onion, Inc. October 9, 2013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3, 2013).
  13. Guzman, René A. . San Antonio Express-News. Hearst Corporation. March 5, 2012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6, 2015).
  14. Schille, Jeff. . Game Rant. Complex Media. March 23, 2012 [September 16,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9, 20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