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鑑識
電腦鑑識簡單來說,係指利用科技與嚴謹的檢查程序,自電腦系統或其它類似的儲存媒體中,查找罪行相關物證或間接物證。
|
瞭解犯罪者
對於電腦鑑識專家來說,必需要能夠瞭解嫌疑犯世故的程度,懂得對方在資訊專業方面的認知多寡,如果不清楚嫌疑犯的程度時,先將對方視為專家,並假設對方已經為有電腦鑑識之可能,做好事前準備。
待鑑識的已開機設備是否要關機以方便運送,或是保持開機狀態以避免變更原始資料,如同一把兩面刃的刀一樣,各有優劣。沒有關機的電腦,是不方便運送的,此外還有嫌疑犯啟動程式以銷毀重要資料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關閉電腦後,諸如記憶體內部可能存有的重要密碼等易消失的資料,隨著關機便灰飛煙滅,其中的取決是一門臨場判斷的學問。
網路資訊解析
網際網路監聽(通信監察)技術介紹
- 封包補捉(Sniffer 有線、無線、加密)
- 封包分類
- 封包重組
- 資料儲存
電腦鑑識與傳統鑑識
電腦鑑識與傳統鑑識間,存在有許多差異點。巨觀來看,傳統鑑識著眼於鑑定與個化。兩者的鑑識過程中,均在於將犯罪現場的各個項目與物質,分析後再予以分類,甚至鑑識出其原由(如紅色的汁液,可能被分類為血或果汁等,甚至找出所有人。)。相對於傳統鑑識,電腦鑑識會著重於找出物證,並予以分析,這樣的過程相較於傳統鑑識來說類似犯罪現場調查。
封包擷取方法 – 數據包分析器(英語:)。
乙太網路中是基於廣播方式傳送資料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實體信號都要經過我的機器,可以將網卡設定為混雜模式(英語:),在這種模式下工作的網卡能夠接收到一切通過它的資料,而不管實際上資料的目的地址是不是他。這實際上就是我們 Sniffer 工作的基本原理讓網卡接收一切他所能接收的資料。
資訊鑑識v.s電腦鑑識
很多人會把「資訊鑑識」與「電腦鑑識」混為一談,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電腦鑑識的概念源自電腦 / 網絡保安與及刑事偵查,主要是用作調查電腦犯罪時,尋找相關證據或是用來證明損害的證據。由於資訊科技發達,虛擬世界裡的電子紀錄很容易便可遭修改。電腦鑑識也用來建立證物保護方式,確保鑑識前後的電子證據沒有遭竄改,令經鑑識分析後的證據更可信及具有法律地位。
參見
外部連結
- Digital Data Acquisition Tool Specific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DF)
- Computer Forensics World For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T Crime Investigation: An overview of techniques
- Original Computer Forensics Wik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Electronic Evidence Information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orensic Foc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 (DFRW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Challenges of Computer Forensics and Network Forens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相關文獻期刊
- Journal of Digital Investig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eb.archive.org/web/20080830052539/http://www.elsevier.com/locate/di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vid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di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nsic Computer Science]
-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diin Journal of Digital Forensic Practice]
- http://www.elsevier.com/locate/di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ryptologia]
- Small Scale Digital Device Forensic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