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木牘

青川木牘,出土於1980年,中國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郝家坪第50號戰國墓,當時出土了兩件戰國時期的木牘[註 1],一件已腐爛,一件保存較完好,即是《更修田律》木牘[1]。此件木牘為楠木材質,長46公分、寬2.5公分、厚0.4公分,正面正文分成三行,共有121個字;背面四行,僅存33個字可辨識,餘字皆殘損無法辨識,現收藏於四川省博物館[2]

此牘以用墨書寫,書寫的年代推定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手迹木牘,早於秦朝統一天下有88年之久,為目前所見年代最古老的秦隸墨跡。青川木牘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腳粗細剛柔富於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波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差異 [3],以此證明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已從篆書隸書轉變,自發掘出土以來,受到古文字學界及書法界的高度重視,常被引用為隸篆書法演變的依據。青川木牘不僅是研究中國書法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非常珍貴的文獻史料。

青川木牘記載了秦武王命令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的事宜,文中可以看出秦國統一田律的作法,規定田畝的大小,為每240步為一畝,要求田主必須在田界修築矮牆作為地界的標誌,除修整土地,還要修治道路,相關的田律措施,為研究先秦農耕制度提供了珍貴的文史記錄。

外部
video icon CCTV-《国宝档案》 20170516 川北寻奇——木上苴国

木牘原文

正面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內史匽,民臂(僻),更修《為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百(陌)道;田畝為頃,一千(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寽(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寽(埒),正彊(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十月,為橋,修波(陂)堤,利津梁,鮮草離。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

背面

四年十二月不除道者:□二田,□一田,章一田,□六田,□一田,□一田,□一田,□一田。[4]

參考書目

  •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牍之研究,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 李昭和,青川出土木牍文字简考,《文物》,1982年01期
  • 李学勤,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文物》,1982年10期
  • 胡澱咸,四川青川秦墓为田律木牍考释——并略论我国古代田亩制度,《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 林進忠著《青川木牘的秦篆形體析論》藝術學報 第61期 1997年12月
  • 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书画艺术》 2004年05期
  • 黄家祥,四川青川出土秦“为田律”木牍的重要价值,《四川文物》,2006年02期
  • 肖辉,青川木牍辑考,安徽大学,2007,碩士論文
  • 黄家祥,四川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M50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4年03期[5]

注釋

  1. 紙張發明前,古人在竹片或木條上寫字,有字的窄木條、竹條稱為簡,寬的木簡稱為牘。

參考來源

  1. .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2. .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8).
  3. 李少林 編,中外文化藝術史叢書《中國藝術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ISBN 7204075811
  4. 中華文本庫-青川木牘
  5. .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1).

外部連結

  1. 書法空間-青川木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釋青川木牘“氵刅阜”字及其相關諸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華文網-青川木牘走進央視《國寶檔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華文網-今明兩晚,央視將專題解讀青川“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大西北网-青川木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李学勤教授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