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法則
面積法則[1](英語:),又稱面積律、面積法。幫助人類突破音障兩個很大的幫手,一個是面积律,另一個則是超臨界翼型(supercritical airfoil)。[2]
![](../I/Area_rule_unifilar_drawing.svg.png.webp)
截面積分布會決定波阻力大小,與實際形狀關係不大。雖然並非全然相等,但可以看出這裡藍色截面與淺綠色截面的面積差不多。
概觀
穿音速面积律
![](../I/Whitcomb_with_f106_in_1991.jpg.webp)
惠特科姆與F106在1991年的合照
![](../I/Area-rule-based_model_of_the_convair_f-102_in_1958.jpg.webp)
使用面積律的F102模型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飛機開始改成使用噴射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但是它們的速度都在馬赫數1以下,因為它們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音障。
即使到了1950年代,美國空軍的YF-102使用三角翼,依然無法突破音障。1951年至1952年,經過多次的實驗以後,NACA蘭利航空實驗室的航空工程師、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理查德·惠特科姆(Richard T.Whitcomb)發現,如果以從機頭至機尾的飛機中心軸(x)來看飛機的截面積(A),在截面積變化曲線越平滑的話(dA/dx越小),產生的穿音速阻力就會越小。惠特科姆將此知識用在YF-102上,使後繼機YF-102A能真正突破馬赫數1,它也是第一架採用穿音速面积律的飛機。[3]早期利用穿音速面积律的飛機有個特色,就是它的機身會像可樂瓶,因為要滿足面积律,增加機翼截面積的部分,就必須在機身減少截面積。因此,F-102有著可樂瓶狀的機身。[2]
参考文献
- .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Fourth Edition, John Anderson, McGRAW.HILL, ISBN 0071254080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 area rule
- SP-4302 Adventures in Research: A History of Ames Research Center 1940-196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文)
- SP-4302 Adventures in Research: A History of Ames Research Center 1940-196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