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蔚核能發電廠

韓蔚核能發電廠韩语:,簡稱韓蔚核電廠)是一座由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在韓國慶尚北道蔚珍郡北面武古里所建設的核能發電廠。韓蔚一號、二號機組在建造初期有鑑於技術與燃料的供應多元,又基於促進政治、經濟和技術合作,因此引進法國的設備,使得韓國的核能發電設計標準化。作為首座以法國標準的900MW級核能發電廠,在系統的設計與結構的建造上,相較其他發電廠的容量較小[1][2]。韓蔚三號、四號機組是由韓國國內設計組所負責發展的核心機組建造,透過韓光核能發電廠三號、四號機組的設計與建設基礎,成為核能發電設計標準的出發點,同時引入首個標準核設計理念,成為韓國標準核電廠建設的起點。韓蔚五號、六號機組則是採用韓國標準核電廠建設的最終設計,改善蒸汽發生器,加強其安全性。2013年5月,韓蔚核能發電廠自「蔚珍核能發電廠」更為現名[3]

韓蔚核能發電廠
國家/地区 大韓民國
位置慶尚北道蔚珍郡
坐標37°06′N 129°23′E
現況运行中
始建日期韓蔚核能發電廠
第一機組:1983年1月26日
第二機組:1983年7月5日
第三機組:1993年7月21日
第四機組:1993年11月1日
第五機組:1999年10月1日
第六機組:2000年9月29日
新韓蔚核能發電廠
第一機組:2012年7月10日
第二機組:2013年6月19日
啟用日期韓蔚核能發電廠
第一機組:1988年9月10日
第二機組:1989年9月30日
第三機組:1998年8月11日
第四機組:1999年12月31日
第五機組:2004年7月29日
第六機組:2005年4月22日
持有單位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
韓國水電與核電公司
發電概況
1 × 968 MW
1 × 969 MW
2 × 997 MW
1 × 999 MW
1 × 998 MW
廠牌和型號2 × France CPI
4 × OPR-1000
2 × 1340 MW APR-1400
2 × 1340 MW APR-1400
熱容量1 × 2785 MWth
1 × 2775 MWth
3 × 2825 MWth
1 × 2815 MWth
5928
容量因子76.63%
年发电量39,795 GW·h(2016年)

設備

韓蔚核能發電廠
反應爐反應堆型輸出功率開始建造日期開始商轉日期備註
一號機壓水反應爐(France CPI)968 MW1983年1月26日1988年9月10日[4]
二號機969 MW1983年7月5日1989年9月30日[5]
三號機壓水反應爐(OPR-1000)997 MW1993年7月21日1998年8月11日[6]
四號機999 MW1993年1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7]
五號機998 MW1999年10月1日2004年7月29日[8]
六號機997 MW2012年7月10日2005年4月22日[9]
新韓蔚核能發電廠
反應爐反應堆型輸出功率開始建造日期開始商轉日期備註
一號機壓水反應爐(APR-1400)1340 MW2012年7月10日2022年12月7日[10][11]
二號機1340 MW2013年6月19日[12]
三號機1340 MW停建中[13]
四號機1340 MW停建中[13]

故障與事故

2004年至2007年間,韓蔚核能發電廠因故障而暫停運作的事件共計21件,佔全國核能發電廠暫停運作的41起事件的一半,並在2007年被評價為韓國國內停運最多次的核電廠,其中又以全國核電廠員工人為疏失8起事件中,韓蔚核能發電廠佔5起為最大宗[14]。而在2007年1月至4月間,在韓蔚核能發電廠排水口附近的藻類,檢測出-95(95Nb)[14],並於2011年在排水口附近檢測出放射性110mAg)[15]

參見

參考文獻

  1. . Power Reactor Information System (PRIS).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6).
  2. .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NTI). 2014-07-07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7).
  3. . World Nuclear News.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 2013-05-21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2).
  4. . Power Reactor Information System (PRIS).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5. . PRIS.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6. . PRIS.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7. . PRIS.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8. . PRIS. IAEA. 2012-05-05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9. . PRIS. IAEA. 2012-05-05 [6 Ma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10. . World Nuclear News. WNA. 2012-07-31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1).
  11. . 中時新聞網.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12. . Country Briefings.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WNA). 2012-04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2).
  13. .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 2020-02-24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14. . 2007-08-08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6).
  15. . 2011-04-04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