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艺
生平
韦艺年少时就读于国子学,在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因为多次有军功,至上仪同,获赐爵位修武县侯,食邑八百戶,又担任左旅下大夫,出任魏郡太守[1][2]。
杨坚担任丞相时,相州总管尉迟迥知道杨坚将要不利于宇文氏政权,图谋举兵讨伐杨坚。北周朝廷暗中探悉,派遣韦艺的叔叔韦孝宽迅速前往替换尉迟迥。韦孝宽将要到达朝歌时,尉迟迥派遣大都督贺兰贵持他的亲笔信来迎接。韦孝宽留下贺兰贵与他交谈,交谈中韦孝宽怀疑尉迟迥会有变,于是假称有病缓慢前行,又派人前往相州求取医药,暗中观察尉迟迥的动静。尉迟迥派韦艺迎接韦孝宽,韦孝宽向韦艺询问尉迟迥的所作所为,韦艺是尉迟迥的同党,不告诉韦孝宽实情。韦孝宽大怒,要把韦艺斩首,韦艺害怕,就把尉迟迥密谋的话全部告诉了韦孝宽。于是韦孝宽带着韦艺向西逃走[3][4],每到驿站,韦孝宽就把驿站的马匹全部带走,对驿站主管说:“蜀公尉迟迥将要到达,应当迅速准备酒食。”尉迟迥很快派遣仪同大将军梁子康带领数百骑兵追赶韦孝宽,追兵每到驿站,就遇到丰盛的酒宴,又没有可换的马,于是延迟滞留,韦孝宽和韦艺因此得以逃脱[5]。杨坚因为韦孝宽的缘故,不追究韦艺的罪,加韦艺上开府。韦艺随即跟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等到击败尉迟迥,平定相州,韦艺都有战功,因此以军功进位上大将军,改封武威县公,食邑一千户,修武县侯的爵位另外封给一个儿子[6][2]。
隋文帝接受禅让建立隋朝后,韦艺进封魏兴郡公,一年多以后出任齐州刺史。韦艺执政清明简约,百姓感念他的恩惠。在职几年后,韦艺升任营州总管。韦艺容貌魁梧美丽,每次外族前来参见拜谒,都严整仪仗和侍卫,身着华丽的服饰接见,独自坐下占满一榻。外族畏惧韦艺,没人敢抬头仰视。韦艺又大肆经营田产家业,与北方的外族做生意,家中资产巨万,很为公正的舆论讥讽。开皇十五年三月丁亥(595年5月13日),韦艺在任内去世[7],虚岁五十八,谥号怀[8][2]。
其他
韦艺是一位佛教徒[9]
参考资料
- 《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艺字世文,少受业国子。周武帝时,数以军功,致位上仪同,赐爵修武县侯,邑八百户。授左旅下大夫。出为魏郡太守。
- 《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瓘弟艺,字世文。周武帝时,以军功位上仪同,赐爵脩武县侯,授左旅下大夫,出为魏郡太守。及隋文帝为丞相,尉迟迥阴图不轨,朝廷遣艺季父孝宽驰往代迥。孝宽将至邺,诈病止传舍,从迥求药,以密观变。艺因投孝宽,即从孝宽击迥。以功进位上大将军,改封武威县公,以脩武县侯别封一子。文帝受禅,进封魏兴郡公,拜齐州刺史。为政通简,士庶怀惠。迁营州总管。艺容貌瑰伟,每夷狄参谒,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独坐满一榻。蕃人畏惧,莫敢仰视。而大修产业,与北夷贸易,家资钜万。颇为清论所讥。卒官。谥曰怀。
- 《周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三》:孝宽兄子魏郡守艺又弃郡南走。孝宽审讦其状,乃驰还。
- 《北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孝宽兄子魏郡守艺又弃郡南走。孝宽审知其状,乃驰还。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周尉迟迥知丞相坚将不利于帝室,谋举兵讨之。韦孝宽至朝歌,迥遣其大都督贺兰贵,赍书候韦孝宽。孝宽留贵与语以审之,疑其有变,遂称疾徐行。又使人至相州求医药,密以伺之。孝宽兄子艺,为魏郡守,迥遣艺迎孝宽,孝宽问迥所为,艺党于迥,不以实对。孝宽怒,将斩之。艺惧,悉以迥谋语孝宽。孝宽携艺西走,每至亭驿,尽驱传马而去,谓驿司曰:“蜀公将至,宜速具酒食。”迥寻遣仪司大将军梁子康将数百骑追孝宽,追者至驿,辄逢盛馔,又无马,遂迟留不进。孝宽与艺由是得免。
- 《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及高祖为丞相,尉迥阴图不轨,朝廷微知之。遣艺季父孝宽驰往代迥。孝宽将至邺,因诈病,止传舍,从迥求药,以察其变。迥遣艺迎孝宽。孝宽问迥所为,艺党于迥,不以实荅。孝宽怒,将斩之,艺惧,乃言迥反状。孝宽于是将艺西遁,每至亭驿,辄尽驱传马而去。复谓驿司曰:“蜀公将至,宜速具酒食。”迥寻遣骑追孝宽,追人至驿,辄逢盛馔,又无马,遂迟留不进,孝宽与艺由是得免。高祖以孝宽故,弗问艺之罪,加授上开府,即从孝宽击迥,及破尉惇,平相州,皆有力焉。以功进位上大将军,改封武威县公,邑千户。以修武县侯别封一子。
-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丁亥,幸仁寿宫。营州总管韦艺卒。
- 《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高祖受禅,进封魏兴郡公。岁余,拜齐州刺史。为政清简,士庶怀惠。在职数年,迁营州总管。艺容貌瓌伟,每夷狄参谒,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独坐满一榻。番人畏惧,莫敢仰视。而大治产业,与北夷贸易,家资钜万,颇为清论所讥。开皇十五年卒官,时年五十八。谥曰怀。
- 《辨正论·卷第四》:隋上大将军营州总管魏兴公韦世文。 闻诗闻礼之风。三义三君之德。钟庆流泽奕叶不穷。慕正法于当年。习微言于积岁。
- 罗新,叶炜著. .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4: 335–339. ISBN 7-101-04320-8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国历史文物》 (第02期), 2007年, (第02期): 47–50 [2017-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 , 《碑林集刊》 (00期), 2010年, (00期): 15–18 [2019-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