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鋸齒龍屬
頜鋸齒龍屬(學名:Priodontognathus)意為「有鋸齒的頜」,是甲龍亞目的一屬恐龍,化石可能是來自英格蘭約克郡的下鈣質粗砂岩,年代為上侏羅紀牛津階。化石只有一個上頜骨,曾被誤會是屬於禽龍類及劍龍亞目,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颌锯齿龙属 化石时期:上侏羅紀?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頜齒類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装甲类 Eurypoda |
亚目: |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
属: | †颌锯齿龙属 Priodontognathus Seeley, 1875 |
模式種 | |
頜鋸齒龍 Priodontognathus phillipsii (Seeley, 1869) |
歷史及分類
在1869年,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描述了正模標本的上頜骨(編號SMC B53408),並將之命名[1]。絲萊當時正在整理劍橋大學Woodwardian博物館的化石,並分門歸類。這塊上頜骨的實際發現處不明,最初被認為來自西薩塞克斯郡的白堊紀地層,但後來被認為是發現在約克郡的某處岸邊,屬於侏儸紀地層[2]。絲萊最初認為這些化石是屬於禽龍,並將之命名為菲利浦禽龍(I. phillipsi),種名則是紀念地質學家John Phillips。這塊上頜骨有5吋長,有17個可辨認的齒槽。直至1875年,他將相關牙齒作筆對時,才察覺這根化石與禽龍有所分別,並按其牙齒的形狀將之更名為頜鋸齒龍(Priodontognathus),屬名意指「頜部牙齒顎部」[3]。由於相關牙齒沒有遭到侵蝕,仍然可以辨別牙齒的鋸齒邊緣。
由於當時對裝甲恐龍的所知甚少,絲萊並沒有太多化石材料可以作比較。絲萊後來誤將這根上頜骨歸類於劍龍亞目的Omosaurus(目前被稱為銳龍),並將之命名為Omosaurus phillipsii[2]。劍龍類、甲龍類都屬於裝甲亞目,兩者是近親演化支。絲來更誤把一根股骨(編號YM 498)同時取了極類似的種名(Omosaurus phillipsi),之後編入頜鋸齒龍中,並沒有發現到兩個種的化石材料不同,與及類似的種名[2]。這兩個種的類似種名,造成後來某些研究人員、研究文獻的誤會。但這兩個種有不同的模式標本。
之後,這根上頜骨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劍龍亞目[4][5],但有一位學者認為並非如此,而將它編入棘甲龍科(即目前的結節龍科)中[6]。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也認為它是屬於甲龍亞目,不過則將它歸類於林龍的異名[7]。
在1980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重新研究了頜鋸齒龍,並指出牠是一個獨立的屬。他將頜鋸齒龍與孔牙龍及蜥結龍比較,認為牠是屬於結節龍科[8]。雖然加爾東將頜鋸齒龍歸類於甲龍亞目的論點被普遍接受,但是頜鋸齒龍卻通常被認為是疑名,是甲龍亞目的分類未定屬[9][10][11][12]。
"Omosaurus" phillipsii
在1893年,哈利·絲萊將一根股骨命名為Omosaurus phillipsii,引起了與頜鋸齒龍的誤會,是因為他於同一份文獻中論及這兩個標本及使用極類似種名。Omosaurus phillipsii目前是銳龍的Dacentrurus phillipsii或"Omosaurus" phillipsii,是劍龍亞目的一個可疑種,化石發現於北約克郡的 Coralline Oolite組的Malton Oolite段[2]。彼得·加爾東指出這個種沒有可鑑定的特徵,唯一特點是牠們是牛津階的唯一劍龍亞目化石[13]。這根股骨是屬於一幼年個體的,並且是分開成三個部份[13]。
混淆
頜鋸齒龍與"Omosaurus" phillipsii的種小名末有兩個「i」。這種古老方式今天已不使用。多出來的「i」並沒有被正式的刪除,但有時一些學者卻遺漏了。另外,頜鋸齒龍除了會被認為是"Omosaurus" phillipsi,亦會與禽龍的"Iguanodon" phillipsii產生混淆[9][11][12]。
參考資料
- Seeley, H.G.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69: 143 p.
- Seeley, H.G. . . 1893: 52–57.
- Seeley, H.G. .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75, 31: 439–443.
- von Huene, F. . Centralblatt fü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1909, 1909: 12–22.
- von Zittel, K.A. . München: Druck und Verlag von R. Oldenbourg. 1911: 1–598.
- Nopcsa, B.F. . Sitzungsberichte der 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n Classe der Kaiser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02, 111 (1): 93–114.
- Romer, A.S. . Chicago. 1956: 1–772. ISBN 978-0-89464-985-1.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Galton, P.M. .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Monatshefte. 1980, 1980 (8): 477–489.
- Coombs, Jr., W.P., and Maryańska, T.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and Osmólska, H. (eds.) (编). first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456–483. ISBN 978-0-520-06727-1.
- Ford, T.L. . Lucas, S.G., and Heckert, A.B. (eds.) (编). .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7. 2000: 157–176.
- Carpenter, K. . Carpenter, K. (ed.) (编).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55–483. ISBN 978-0-253-33964-5.
- Vickaryous, M.K., Maryańska, T., and Weishampel, D.B. . Weishampel, D.B., Dodson, P., and Osmólska, H. (eds.) (编).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63–392. ISBN 978-0-520-24209-8.
- Galton, P. . Géobios. 1983, 16: 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