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茉莉 (2015年)

颱風茉莉英語:,國際編號:152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8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Nona)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7個被命名的風暴。「茉莉」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其意即為茉莉花

颱風茉莉
{{文 icon}}
12月14日位於薩馬島附近的茉莉,即將以巔峰強度橫掃菲律賓
12月14日位於薩馬島附近的茉莉,
即將以巔峰強度橫掃菲律賓
路徑圖
颱風茉莉的路徑圖
颱風茉莉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5年12月9日
消散日期2015年12月17日
最低氣壓935 hPa
瞬間最大陣風250 km/h
影響
死傷人數41死[1]
影響地區加羅林群島菲律賓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茉莉的生成標誌著2015年風季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西北太平洋首個一年內每月都有熱帶氣旋生成的颱風季[2]。路徑上茉莉類似一個「西進型」的冬季風暴,於較低緯度處西移橫過菲律賓,移入南海後遭東北季候風擊潰而轉向西南及減弱消散;但茉莉於橫掃菲律賓之前,是一個強度超出預期的熱帶氣旋,形成初期各數值預報模式看淡茉莉的強度,官方氣象部門亦大多預期茉莉只會達到颱風下限水平;但結果茉莉卻發展成一股成熟颱風,繼同年10月的颱風巨爵後,再次為菲律賓帶來嚴重災情。

由于茉莉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重大损失,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菲律宾提出除名要求,獲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通過,並由查帕卡替代。

發展過程

一個低壓區在2015年12月7日晚上在楚克州以南約120公里生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脊南側的深厚偏東風向西北偏西移動,日本氣象廳於12月9日早上8時把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3]。雖然自11月颱風煙花過後,西北太平洋經歷大半個月的沉寂,海洋表面溫度上升至28 °C(82 °F)以上,恢復龐大的能量供應,但是該系統形成初期受到頗強的垂直風切變影響,發展較為緩慢、組織鬆散,至12月10日風切變減弱、高空輻散轉強,該系統才開始有深層對流發展[4],低層環流中心形成,日本氣象廳在當晚8時45分對該系統發出烈風警告[5],即預計該系統在一日內會加強為熱帶風暴;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在翌日(12月11日)下午1時半對該系統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6]。但半小時後,日本氣象廳便把該系統正式升級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茉莉[7],給予國際編號1527,當時茉莉集結在雅蒲島以南約50公里。這使得香港天文台在事前完全沒有提及該系統的情況下,於當日下午4時15分突然表示「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命名為茉莉」[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要連續兩報把茉莉升格,先在當晚11時把茉莉升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28W,再於12日凌晨5時把茉莉升級為熱帶風暴[9],香港天文台在上午9時45分跟隨[10]

由於副熱帶高壓脊支配西北太平洋,茉莉繼續向西北偏西長驅直進,時速約20公里,直逼菲律賓中部。受惠於海水炎熱、垂直風切變微弱、高空輻散強勁的良好環境,茉莉在入夜後開始迅速而顯著增強,組成中心密集雲團並發展出「雲捲風眼」[11],日本氣象廳在翌日(13日)午夜12時把茉莉升為強烈熱帶風暴[12],至上午9時更把茉莉升為颱風[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2小時後也緊接把茉莉升為颱風[14];香港天文台亦於日內把茉莉三度升格,先是凌晨3時45分把茉莉升為強烈熱帶風暴[15],後在下午12時45分把茉莉升為颱風[16],再於當晚9時45分把茉莉進一步升級為強颱風[17],每次升格之間相隔僅9小時。晚間茉莉打開一個直徑只有約15公里、稱為「針眼」的細小風眼,並不斷鞏固眼壁[18],在逼近菲律賓的同時繼續急劇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當時一股強勁冷空氣已在華北醞釀南侵,大多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茉莉會西移橫過菲律賓中部群島,期間維持頂峰強度;移入南海中部後則受到東北季候風影響而轉向西南移動,並於海上消散。

茉莉在14日轉向西移,於上午11時登陸菲律賓北薩馬省,之後掠過索索貢省布里亞斯島。由於茉莉穿越中部群島,未有直接受呂宋山脈地形影響,因此仍能大致維持強度,風眼於衞星雲圖上清晰可見[19]。茉莉於翌晨(12月15日)橫越班頓島後、於東民都洛省作最後登陸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更評估茉莉快速增強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125節,即每小時230公里[20],與該中心的最高熱帶氣旋分級「超級颱風」下限(每小時240公里)只是一步之遙;日本氣象廳則評估茉莉在橫掃菲律賓前已達到中心風力每小時175公里的強度巔峰,而香港天文台評估茉莉肆虐菲律賓期間,中心風力在每小時155至165公里窄幅上落,維持於該部門的「強颱風」級別內。與此同時,中國華中至華南地區氣壓急升,顯示一股強烈冬季季候風正在南下,而華北高壓與副熱帶高壓脊角力,形成弱點位置,茉莉因而大幅減速至緩慢移動;同時茉莉亦開始受到呂宋高山地形影響,陸地摩擦變得明顯,使茉莉的風眼漸轉模糊不清,此「雲塞風眼」是茉莉強度回落之象徵,香港天文台因而在16日凌晨3時25分把茉莉降格為颱風[21]。雖然茉莉轉趨減弱,但是其內力仍頗強大,在引導氣流微弱的環境中,茉莉橫過民都洛並移入南海中部之際,於純內力帶動下改向西北移動。

可是強烈冬季季候風此時已全面支配華南,為該區帶來寒冷至嚴寒天氣,前沿冷鋒令南海亦受此強勁寒潮影響,大量乾冷空氣盤據之餘,更使垂直風切變急增[22],茉莉移入南海後完全沒有機會重新組織,風眼被完全填塞,同時中心密集雲團開始瓦解,系統高低層雲系更有跡象被風切變撕裂。日本氣象廳率先在16日中午12時把茉莉降級為強烈熱帶風暴[23],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5時亦把茉莉降為熱帶風暴[24];香港天文台於當晚7時45分把茉莉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25]後個多小時,日本氣象廳在當晚9時更把茉莉進一步降級為熱帶風暴[26]。翌日(17日)冬季季候風奪去引導茉莉走向的主導權,但茉莉並非改向西南移動,而是加速向正南方推進;猛烈的垂直風切變令茉莉的深層對流被切離,系統高低層分裂,而乾冷空氣亦嚴重破壞茉莉的結構,其低層環流中心一夜之間變得無法辨認。香港天文台在凌晨2時45分把茉莉降為熱帶風暴[27],在各氣象部門中較晚作出此項降格;而日本氣象廳、香港天文台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先後在上午9時、9時半及11時把茉莉降格為熱帶低氣壓[28][2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更同步發出最後警報[30];結果在茉莉移入蘇祿海時,香港天文台在下午3時半把茉莉降為低壓區[31]。然而茉莉的殘餘低壓區未有即時消亡,於隨後數日改向西南移動重返南海南部,一直推進至泰國灣對開海域;最終茉莉殘餘低壓區在12月22日登陸馬來西亞半島後才減弱消散。

影響

菲律賓

當地發出之最高風暴信號:三號風暴信號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紀錄

菲律賓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風暴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風暴信號
    2015-12-13 05:00-2015.12.17 11:00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巨爵 熱帶低氣壓
颱風巨爵 二號風暴信號
    2015-12-13 17:00-2015.12.16 23:00
颱風尼伯特
颱風巨爵 三號風暴信號
    2015-12-13 20:00-2015-12-16 11:00
颱風莫蘭蒂

釋義

    參見

    太平洋颱風季
    主題頁 - 專題 - 編輯指南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颱風茉莉

    參考資料

    1. . 無綫新聞. 2015年12月18日. (繁體中文)
    2. . [2015-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3.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9日 [2015-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英文)
    4.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1日).(英文)
    5.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1日).(英文)
    6.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1日).(英文)
    7.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1日).(英文)
    8.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繁體中文)
    9.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英文)
    10.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繁體中文)
    1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英文)
    12.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英文)
    13.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英文)
    14.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3日).(英文)
    15.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繁體中文)
    16.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繁體中文)
    17.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繁體中文)
    18.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4日).(英文)
    19.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5日).(英文)
    20.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5日).(英文)
    21.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6日 [2015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繁體中文)
    2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23.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24.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25.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6日 [2015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繁體中文)
    26.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27.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7日 [2015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繁體中文)
    28. 日本氣象廳. . 2015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29.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7日 [2015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繁體中文)
    30.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2015年1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17日).(英文)
    31. 香港天文台. . 2015年12月17日 [2015年12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繁體中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