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馬鞍 (2011年)
颱風馬鞍(英語:),在菲律賓被稱為颱風伊能,是個規模龐大且風力強勁的颱風,在2011年7月影響日本南部。它是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六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二個颱風。馬鞍的前身起源於7月9日一個位於威克島附近的低氣壓區,隨著它向西移動並逐漸發展。到7月11日,其組織已經有足夠改善,可以被宣佈成為熱帶低氣壓,然而氣旋的環流仍然廣闊。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馬鞍逐漸增強,並在7月14日達到颱風的標準。有利的環境條件使其進一步增強,風暴最終在7月16日達到最高十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在副熱帶高壓脊減弱後,颱風轉向北方,並經歷一系列導致其減弱的眼牆置換循環。7月19日,馬鞍吹襲四國,然後轉向東南方並返回海面。隨著馬鞍受強烈的风切变影響,繼續緩慢地減弱。該系統最終在7月24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日本氣象廳在一周後於堪察加半島附近最後一次標注該系統。
颱風(日本) | |
---|---|
四級颱風(美國) | |
7月16日,接近最高強度的颱風馬鞍 | |
形成 | 2011年7月11日 |
消散 | 2011年7月31日 |
(7月24日起轉變成溫帶氣旋) | |
最高風速 | 10分鐘持續: 175公里/小時(110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15公里/小時(130英里/小時) 陣風: 250公里/小時(155英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935百帕(毫巴);27.61英寸汞柱 |
死亡 | 共5人 |
損失 | $5000萬(2011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北马里亚纳群岛、日本 |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最初,馬鞍對馬里亞納群島構成輕微威脅並促使當局發佈熱帶風暴警告。然而,該系統在該區較遠處掠過,僅產生零星降雨。在日本,數百人從泥石流多發地區撤離。風暴產生的暴雨估計超過1,200毫米,引發大範圍具破壞性的水災。馬鞍造成五人死亡,損失達到39億日圓(5000萬美元,2011年)。
氣象歷史
馬鞍起源於7月9日一個在威克島附近蜿蜒的對流區域[1]。擾動逐漸鞏固並發展成低層環流。基於低风切变和大致有利的環境條件,熱帶氣旋預報模型預計該系統將發展成熱帶氣旋[2]。7月11日早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3]。數小時後,日本氣象廳()報告指,一熱帶低氣壓在威克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形成[4][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緊隨其後,並開始發佈有關第八號熱帶低氣壓的公告[6]。
受北面的高壓脊影響,該低氣壓向西移動[7]。其環流最初是廣闊且不甚明確,受乾空氣影響,對流變得雜亂無章。由於大致有利的條件,該低氣壓得以增強[8],日本氣象廳在7月12日上午6時將該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馬鞍[9]。雷暴逐漸集中在中心附近,然而北面和西面的外流受到限制。馬鞍以比氣候學速率慢的速度增強,不過在7月13日早上出現一明顯的眼狀特徵[10]。當天凌晨0時,日本氣象廳將馬鞍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11],24小時後風暴在北馬里亞納群島東北方增強為颱風[12]。當時,它位於硫磺島東南方約970公里處。衛星影像上出現一明顯的粗糙風眼,在高空形成反氣旋後,它的流出變得更加清晰[13]。
到7月15日,颱風馬鞍的風眼變得清晰,其南部外圍的對流最強。它繼續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1分鐘的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20公里[14]。7月15日晚上,由於風切變較強,馬鞍略有減弱,導致其眼牆在西北象限破裂[15]。在眼牆置換循環開始後的翌日再次增強[16]。在7月16日上午6時,日本氣象廳估計10分鐘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75公里,當時颱風位於沖繩島東南方約1,185公里處[17]。大約在那個時候,由於副熱帶高壓脊減弱,馬鞍開始向西北移動[18],並短暫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的責任區域;該機構給予當地名稱伊能()[19]。
7月17日晚上,儘管北象限的流出和對流有所改善,但馬鞍經歷另一個眼牆置換循環並減弱[20]。颱風龐大的尺寸使其無法再次增強——烈風從中心向東延伸370公里。此外,乾空氣的入侵使西部外圍的雷暴有所減弱。到7月18日,馬鞍到達高壓脊的西部,開始向北朝日本移動[21]。翌日,它轉向東北移動,在日本近海與海岸線平行移動[22]。7月19日下午2時左右,馬鞍以颱風的最低標準登陸四國。颱風轉向東移並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然後在7月20日早上橫過紀伊半島南端[12]。離開該國後,馬鞍轉向東南方。增強的風切變使對流向東切離,但預計風暴會稍微重新增強[23]。然而,在風暴失去大部分對流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7月21日將馬鞍降格為熱帶低氣壓[24]。環流變得不甚明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7月22日停止發佈公告,指出該系統正在消散[25]。然而,日本氣象廳認為馬鞍維持強烈熱帶風暴標準直到7月23日,此時風暴已轉向東北[26]。風暴在7月24日於千島群島附近轉變成溫帶氣旋,之後又持續七天,然後在堪察加半島以東消散[12]。
防災措施及影響
在馬鞍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後,關島巴里加達的國家氣象局辦公室針對阿格里漢島、帕甘島及阿拉木根島發佈熱帶風暴觀察預警[27]。馬鞍成為颱風後預警升級為熱帶風暴警告[28],警告在風暴從北方經過該群島後取消[29]。颱風在關島產生大浪[30] ,其外圍雲帶亦產生陣風和降水[31]。
颱風帶來的大浪在東海掀翻一艘船,六名乘客獲救[32]。風暴帶來的水分向西延伸至臺灣,據報導降雨量超過600毫米。強降雨引發水災及泥石流阻塞道路,居民被迫疏散[33]。
在日本,預計颱風將吹襲受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響的地區。官員準備安裝一個蓋子以防止雨水受污染[34]。但最終雨水還是受污染,馬鞍的經過產生2000噸放射性水[35]。在風暴吹襲日本之前,宮崎縣都城市的官員建議約900人從易發生泥石流的地區疏散[36]。至少有300個航班因風暴影響而取消[37]。颱風還導致該國鐵路系統延誤[38]。新日石在風暴期間停止運輸石油[39]。當馬鞍橫越日本時,它產生時速108公里的風速,以及高達1,200毫米的強降雨[40]。高知县馬路村的24小時降雨量達到860毫米,創下24小時降雨量記錄,超過7月的平均降雨量265.5毫米[37]。大雨淹沒該區的房屋和道路[41]。暴雨導致多條高速公路封閉,靜岡縣一條道路遭堵塞,使96名登山者滯留[38]。強風使四國島約11,000人斷電[41]。風雨交加,破壞擁有385年歷史的京都二條城。颱風造成60人受傷[40],另有5人喪生[42]。其中一宗是一名男子在風暴中檢查他的船隻時溺水身亡[43]。損失估計為39億日圓(5000萬美元,2011年)[42]。
馬鞍走後,日本各地的氣溫下降,導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顯着減少。在整個7月,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比2010年7月減少70%[44]。
參見
參考資料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8, 201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8, 2013).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8, 2013).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uly 11,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 2010).
- RSMC Tokyo — Typhoon Center. (PD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1-08-30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27).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1,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5).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1,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1,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2,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2, 2011).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uly 12,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July 13,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3, 2011).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uly 13,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3, 2011).
- RSMC Tokyo - Typhoon Centre. (PDF). Typhoon Committee 44th session. Hangzhou, China: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and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s Typhoon Committee: 6. 2012-01-30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8-26).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3,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4,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5,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July 15,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July 16,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11).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uly 16,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July 17,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1, 2011).
- . 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July 17,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7,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7,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8,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8,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8,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19,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9,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20,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1,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21,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1, 2011).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 United States Navy, United States Airforce. July 22,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1, 2011).
- RSMC Tokyo — Typhoon Center.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uly 23,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3, 2011).
- Michael G. MiddleBrooke.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uly 13,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3, 2011).
- Marcus Landon Aydlett.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uly 14,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4, 2011).
- William Brandon Aydlett.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uly 15, 2011 [February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5, 2011).
- . Pacific Daily News. July 15, 2011.
- Staff Writer. . Pacific News Center. Guam News. July 13, 2011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Xinhua. July 18, 2011.
- Lee Hsin-Yin. . Central News Agency - Taiwan. July 20, 2011.
- Yoko Wakatsuki. . CNN. July 18, 2011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 . Jiji Press. July 27, 2011.
- .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July 18, 2011 [201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8).
- . Japanese Economic Newswire. July 19, 2011.
- . Xinhua. July 20, 2011.
- . Chemical News & Intelligence. July 19, 2011.
- . Asia Pacific News. July 20, 2011 [2011-12-10].
- . Japan Economic Newswire. July 20, 2011.
- . CPI Financial. 2011-08-23 [201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 Agence France-Presse. July 20, 2011.
- . Jiji Press. 2011-08-0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颱風馬鞍 |
- 日本氣象廳有關颱風馬鞍(1106)的一般資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取自數位颱風網 (英語)
- 日本氣象廳有關颱風馬鞍(1106)的最佳路徑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日語)
- 日本氣象廳有關颱風馬鞍(1106)的最佳路徑資料(圖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語)
- 日本氣象廳最佳路徑資料(文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語)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關第八號颱風(馬鞍)的最佳路徑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語)
- 來自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08W.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