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錘
流星錘,或稱流星鎚、飛錘、飛鎚[1],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
流星錘分為單流星錘和雙流星錘兩種[1],流星形狀也可分為西瓜和木瓜形兩種[1]。由锤身、软索、把手三部分组成。它携带方便,藏在身上不易被人发现,但卻是软兵器中最难练的一种。錘頭部分大抵用銅、鐵鑄造,也有用白銀鑄造的。流星錘的繩索短者三尺六寸(約160公分),長者可達七尺四寸(約260公分)或更長者。錘頭形狀可以為圓錘、角錘(帶有稜角)、星錘(有星狀角)、蒺藜錘(刺棘比星狀錘還多)等。
歷史
有指為遠古時代狩獵用的飛石索演變而來。
現有出土戰國時的銅製流星錘,使用方式可能跟單股飛石索相同,連錘帶繩一起甩拋出去。[2]戰國時期文物上的水陸攻戰圖中已有雙手使流星襲擊敵人的形象[1]。
《武備志》記載的流星鎚為一繩兩端各接一鎚,其中之一稱為正鎚,手持的稱為救命鎚。武術門派中少林寺、趙門、蠶閉門、丁氏流星錘等皆有練習相關套路。
現代武術比賽中屬於其他器械組的第三類「軟器械類」。[1]
參考文獻
- 门惠丰. .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 (编).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 1998: 165. ISBN 7-5000-6087-4 (中文(中国大陆)).
-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