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肉
午餐肉(英語:)是一種經預先烹煮、加工及壓縮過的罐頭肉類食品,通常由豬肉或雞肉、澱粉、鹽和香料混合製成[1]。英語「Spam」一般被认为源自「SPiced hAM」的縮寫,亦即「调味火腿」。而英語中包括「Cold Cuts」、「Luncheon Meat」、「Cooked Meat」等也是指在午餐的頭盤或冷盤中的各種薄切肉片,後來「Spam」在英語中演變為通常指罐裝午餐肉,至於中文「午餐肉」是翻譯自英語「Luncheon Meat」,但是「午餐肉」在華語地區僅指預製的混合澱粉肉類,而不是頭盤或冷盤中的各種薄切肉類的統稱。
開發及上市
1937年7月5日,美國食品生產商荷美爾的負責人杰伊·荷美爾(Jay Catherwood Hormel)發表了稱一種英文名為(Spiced Ham),可解作「香料調味火腿」的罐頭豬肉,目的是要增加豬肩肉的銷路,因爲這部分的豬肉在當地買不到好價錢,所以加以調味並做成罐頭銷售。不過推出後銷量不理想,荷美爾決定以100美元作爲獎金徵求該產品的新命名,並由該公司行政主管的弟弟(Ken Daigneau)提議的(Spam)勝出,這個名稱是將原先的(Spiced Ham)簡化,只取當中在前後的兩個英文(Sp)及(am)字母作爲商品名。午餐肉不是全部由鮮肉製造,主要材料是絞碎的豬肉、馬鈴薯澱粉、鹽、糖和水,再加點硝酸鈉,就可以讓這種混合澱粉的肉塊持久保持粉紅色,再使用罐頭包裝,能夠長期在室溫存放,攜帶又方便,而且午餐肉加工時已經煮熟,開罐後即可直接食用[1]。由於午餐肉在生產過程中,會把比豬肉廉價得多的澱粉混合到豬肉肉泥中,可減少豬肉的使用量,降低材料的成本。雖然通過增加澱粉,便能減低豬肉所佔的比例,從而使成本下降,不過成品的澱粉太多、豬肉太少,難免會影響到口感,而且來自肉類的蛋白質及營養成分也會減少。
二戰與普及
午餐肉在1930年代上市初期並非便宜的食物,當時只常見於中產及上層階級,一般勞工階層仍未消受得起。直至1941年12月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午餐肉因作爲美軍軍糧,並獲得巨額訂單,價格也大幅下降,才真正走向普及。因為無須冷鏈運輸,易于储藏,又能開罐即食,當美國參戰後,立即成爲美國戰爭部作爲戰時肉類食品的不二之選,於是向生產商大量採購,到1945年8月終戰前購買了合共重量超過1億磅的午餐肉,成為美國士兵獲分發的主要肉類軍糧[1],並且隨着美國軍隊在歐洲和太平洋征戰,迅速推廣至全球各地。在二戰時期,午餐肉爲美軍提供了穩定的肉食供應,使得美軍士兵有充沛的體力及士氣作戰,因此午餐肉被譽為「幫助美國打贏二次大戰的食物」,亦有謂「美軍勝在有午餐肉」[2]。不過因爲午餐肉罐頭的供应量相當庞大,在美軍的配給軍糧中十分常见,而且美國當局爲了將午餐肉供給其他同盟國的部隊,必須滿足龐大的產量,所以午餐肉的成分也隨之改變,豬肉的比例下降,澱粉的比例則增加,戰爭中後期生產的午餐肉,對戰時物資較充裕的美國士兵而言,口感不佳,味道也不好,可是每餐幾乎都會吃上午餐肉,使得美軍士兵對午餐肉感到厌恶。二戰期間,美國也有將午餐肉作爲軍援糧食,供應給其他同盟國的軍隊,由於除美國以外,大多數同盟國都難以滿足前線士兵的糧食需求,甚至面對物資貧乏,所以對於很多同盟国士兵来说,美國援助的午餐肉是当时难得的战时肉类食品,甚至成爲戰場上的美食[3]。
现在午餐肉亦常用於現代的沖繩料理,这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進驻沖繩而傳入[1]。1950年代韓戰後,午餐肉亦由於韓國肉類匱乏,而從駐韓美軍基地流入韓國軍及民間的火鍋中,成為部隊鍋的食材。
其他
垃圾邮件的英語和午餐肉同為「Spam」。語源來自英國搞笑節目《蒙提·派森》中以午餐肉為題的搞笑短劇,說一間餐廳供應的餐點全是午餐肉,而且還有一群維京人打扮的食客唱著不斷重覆「Spam」這歌詞的讚歌,令人煩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