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仙硬幣

一仙硬幣是一種以往流通的香港貨幣,面額為$0.01港元。於1866年香港政府決定停止鑄造及發行一文硬幣後,成為流通硬幣當中面值最低的一款,直至1941年前後被一仙紙幣取代。

香港一仙硬幣(1941年),直徑為21.5毫米,重量為4.05克,厚度為1.30毫米。

歷史

大一仙時期(1863-1931)

1877年,硬幣正面換上新的女皇側像。新女皇像年紀稍長,鼻孔較明顯、下巴較圓、脖頸較粗;一縷長髮垂至頸部,半掩着耳朵。皇冠稍高,左緣綴有15顆珍珠,中央綴有3顆珍珠。

英皇愛德華七世在位其間,共鑄造五種不同面值的硬幣,當中包括銀鑄的5仙、1毫、2毫和半元(5毫),以及銅鑄的1仙,在1902至1905年間發行。

1919年至1931年間,政府只鑄1仙銅幣。

小一仙時期(1931-1941)

為節省成本,在1931年起鑄造的1仙硬幣,銅幣的面積縮小至22毫米。此版別的一仙硬幣歷經喬治五世喬治六世(只限1941)兩朝,當中以1941年鑄造的一仙銅幣為罕品。

1941年一仙硬幣

1941年12月,日軍進犯香港,該年鑄造的1仙銅幣從未在市面流通。佔領香港後,所有香港硬幣的庫存均被充公並送往日本熔掉,以提取其金屬成份,1941年鑄造的一仙銅幣亦不能倖免。根據英國皇家鑄幣廠的記錄,500萬枚已鑄造好的一仙銅幣原來分五批付運來港。受戰事影響,一批硬幣被逼在南非(另一說法為澳洲)卸貨,並隨即送返鑄幣局熔掉。另一批在運送來港途中,經過馬六甲海峽時被日軍截獲,亦有一批被日軍擊沉。因此,當年一仙銅幣鑄造數量雖多,但流傳至今卻十分罕見。直至1960年代,始有數枚在日本被發現。

設計

首批一文銅幣、一仙銅幣及一毫銀幣於1863年在英國皇家鑄幣廠鑄造,翌年在港發行流通。當時正面為維多利亞女皇左側半身像,皇冠左緣綴有14顆珍珠,中央綴有3顆珍珠。刻有「VICTORIA QUEEN」名號。

背面上方為「HONG-KONG」字樣,下方為「ONE CENT」字樣及年份,中間以圓點圍成的圓圈內有「香港一仙」四字。

其後,除正面英國君主側半身像隨君主更替而轉變之外,背面設計除面積縮小外均沒有太大變化。

鑄造量

鑄記(硬幣背面「HONG-KONG」字樣的短劃連字號之上)

  • H = 希頓父子有限公司
年份[1] 鑄造量
1863 1,000,000
1865 1,000,000
1866 1,000,000
1875 1,000,000
1876 1,000,000
1877 4,000,000
1879 1,000,000
1880 1,000,000
1881 1,000,000
1899 1,000,000
1900 1,000,000
1901 5,000,000
1901H 10,000,000
1902 5,000,000
1903 5,000,000
1904H 10,000,000
1905 2,500,000
1905H 12,500,000
1919H 2,500,000
1923 2,500,000
1924 5,000,000
1925 2,500,000
1926 2,500,000
1931 5,000,000
1933 6,500,000
1934 5,000,000
1941 5,000,000

參考資料

  1. Krause, Chester L. . Iola, Wisconsin: Krause Publications. 2001: 918–919. ISBN 978087341884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