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簡稱香港仔墳場,是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轄下第一所成立的墳場,位於香港香港島香港仔田灣之間一帶,總面積約為98,542平方米,車路入口位於香港仔海旁道石排灣道的東面交界,此外,可以經由貝璐道直達墳場比較上流的位置。墳場内設有土葬墓地、金塔地、骨灰龕位及骨殖龕位。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右方靈灰閣建築中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於香港仔海旁道石排灣道的東面交界的車路入口,正門入口牌坊有一對聯,上聯為「華屋歸山邱往古來今同一慨」,下聯為「春秋履霜露慈孫孝子有餘思」

墳場正門入口牌坊有一對聯,上聯為「華屋歸山邱往古來今同一慨」,下聯為「春秋履霜露慈孫孝子有餘思」。其中上聯取自三國曹植〈箜篌引〉詩句「生在華屋處,零落歸山邱」,比喻浮華如生死般無常。下聯則大抵借用東漢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之名。[1]

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後,在香港社會上擁有高等地位的華人爭取有一個專為香港華裔永久性居民下葬的地方,香港政府遂於1913年6月16日在香港仔撥地,由一群華人自資興建墳場,墳場於1915年10月17日啟用。這群華人成立了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以便管理墳場,獲時任華民政務司出任主席。

1966年,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增設露天靈灰位,提供2,825個露天靈灰位,其後於1971年新建一座樓高兩層、提供1,584個靈灰位的靈灰閣,再於1973年新建一座樓高5層、提供4,498個的靈灰閣落成。

為了滿足公眾對靈灰龕位的需求,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於2011年向食物環境衛生署申請在香港仔墳場辦事大樓位置興建一座樓高6樓的靈灰閣,預計提供多達15,000個龕位。後者於同年4月批准,工程於2015年下半年完成[2]

下葬名人

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的包括不少香港望族先人,例如鄧肇堅馮秉芬周壽臣傅老榕高可寧和名人如唐紹儀等。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於香港逝世後,因為戰亂未能夠安葬於故鄉,結果也葬於此墳場。

  • 唐紹儀(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3][4]
  • 熊希齡(1870年7月23日-1937年12月25日),1992年遷葬北京熊希齡墓園。[5]
  • 李葆葵(1872年-1963年),前清欽加二品銜,候選分巡道。民國時曾任農商部顧問,獲四等嘉禾章及二等嘉禾章
  • 鄒敏初(1875年-1940年5月20日),國華商業銀行創辨人
  • 戴觀性,字禮彬、號子豪(?-1917年3月2日),戴東培之父
  • 龍永寬(1894年2月21日-1934年1月10日),戴東培夫人
  • 鄭文清,字美揚、號玉澄(?-1935年7月20日)
  • 伍學熀(1860年農曆八月初一-1924年10月14日),廣東省建設部次長
  • 韋寶珊爵士(1849年-1921年12月16日)
  • 莫仕揚(1820年-1879年)
    • 莫藻泉(1857年-1917年)[6]
  • 區德(1840年-1920年)
  • 郭少流JP(1859年-1936年6月2日)
    • 郭贊,CBE,JP,KStJ(1904年10月-1967年6月17日)
  • 陳啟明 (香港)(1859-1919年)
  • 马叙朝(?-1959年)
  • 曹善允CBEJP(1868年11月10日-1953年1月20日)
  • 鄒敏初(1875年一1940年),鄒文懷之父,國華商業銀行創辦人之一
  • 伍漢墀JP (1877年-1923年4月11日)
  • 黃金福JP (1870年-1931年)
  • 利希慎(1879年-1928年4月30日)[7]
  • 馮壽如(1885年-1952年),利工民創辨人[8]
  • 陸費逵(1886年9月17日,清光緒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941年7月9日)
  • 周壽臣爵士KBEJP(1861年3月13日-1959年1月23日)
  • 林翼中(1887年-1984年),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 傅老榕(1894年-1960年),澳門一代賭王
  • 高可寧(1878年-1955年)[9]
  • 陳瑞祺(1885年12月16日-1940年2月22日)
  • 楊鼎中(1892年9月7日-1956年4月24日),中華民国陸軍少將
  • 林金殿(1894年3月19日-1956年6月4日),福建同安人,船務及樹膠商人
  • 鄧志昂(1872年-1939年),鄧肇堅的父親
  • 花影恨(1917年11月24日-1939年11月21日),原名:朱秀珍(Chu Sau Chun);香港島石塘嘴妓院裡的粵曲歌伶
  • 周永泰夫人李氏(1843年農曆7月24日-1925年9月11日)
  • 周蔭喬(生卒不詳),周永泰次子
  • 周卓凡(生卒不詳),周永泰三子,周錫年之父
  • 周少岐JP(1863年-1925年7月17日),周永泰長子,周埈年之父
    • 周埈年爵士CBEJP(1893年10月22日-1971年1月27日)
    • 周錫年爵士CBEJP(1903年4月13日-1985年11月30日),香港首位華人耳鼻喉科醫生[10]
      • 周啟賢(1926年-1979年),周錫年兒子
      • 周啟邦(1934年-2010年2月9日),周錫年兒子[11]
  • 馮平山(1860年-1931年)
  • 李春昭,一代茅山宗師
  • 葉亦賓邵太夫人(1857年-1917年),葉蘭泉之母
  • 袁金華(?-1918年),又名袁英山,1912年出任東華醫院主席
  • 陳福疇
  • 黃耀東(1865年4月1日-1940年7月13日)[13]
  • 李賢耀,1920年任東華醫院主席
  • 黎乙真(1870年-1937年3月1日) ,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創立人
  • 張圓明(1872年-1948年),漢地佛教首位女阿阇梨,黎乙真夫人
  • 黃宣充(1872-1930年),黃克競的父親
  • 馮師韓(1875年9月23日-1950年3月12日),香江書畫社創辨人
  • 黃冷觀(1883年-1938年),黃祖芬黃祖民黃苗子之父
  • 冼秉芬(1888年-1949年)
  • 唐賓南,1952-1953年出任保良局主席
  • 余道生 (1881年1月24日-1944年12月23日),佘振強之父,九龍巴士創辦人及股東之一,實業家,余道生紀念中學贊助人
  • 韋少伯(1894-1944)
  • 許讓成(1894年1月2日-1981年12月18日),孔聖堂會長
  • 方樹泉(1899年9月29日—1987年9月11日)
  • 關祖堯爵士CBEJP(1907年7月10日-1971年12月7日)
  • 榮一心(1912年-1948年12月21日),榮德生三子,曾任江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校政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创办人之一
  • 馮師韓,(1875年-1950年)
  • 伊秋水(1904年-1955年5月14日)[14],香港演員
  • 何與年(1880年-1962年)
  • 柯幼裳,皇仁書院學生柯幼裳等在1919年7月左右,便有在香港承繼「五四」反日愛國精神的行動
  • 梁植偉(1903年8月8日-1982年3月31日)恒生銀行創辨人之一
  • 廖俠懷(1903年8月-1952年6月17日)
  • 歐陽珮珊(1953年12月6日-2017年7月9日)[15][16],香港女演員
  • 鍾子光(1909年-1952年8月21日),澳門自來水公司總經理、澳門電燈公司董事、澳門鏡湖醫院副主席[17]

圖集

參考注釋

  1. (PDF). 旭苿. 2021-03-31: 48–49 [2024-03-14].
  2. 香港仔墳場增萬五龕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3年9月28日
  3.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4.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5.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6.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7. 墳場研究 在香港 www.facebook.com
  8. 維城觸蹟 HeritageFootprints.hk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9.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10.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11.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12.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13.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14.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15.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www.facebook.com
  16. . 明報周刊. 2020-07-03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七月九號,是歐陽珮珊離開人世的日子,三年匆匆過去,留下來的郭鋒生活如舊,可是沒有一刻不想起愛妻,每個星期他都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那裡是愛妻的長眠之地,「帶束花去看一看,陪她說說話,順便和隔離鄰舍打聲招呼,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也令我感覺到珮珊仍然在身邊,將來這裡就是我的終點站。」
  17. 墳場研究 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ww.facebook.com

參閲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